再聊,为啥2B的产品不如2C的讲人性

和很多公司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常问——“为啥2B的产品不像2C一样,好像很多对于用户体验、人性、动机的分析都无效了”。


最近看了些讲“游戏化”的书,里面提到 B = MAT 这个公式,让我想到了一些新的解释。先说下这个公式——


行为Behavior = 动机Motivation * 能力Ability * 触发器Trigger


想让行为发生,有三个努力方向,即,刺激动机、提升能力(降低行为难度)、提供触发器。举例子,主动看书很难,促成用户行为的办法可以有这么几种——不断灌输看书的回报(M),提供干货版/听书工具(A),每天固定时间提醒,让用户养成习惯(T)。


2C的产品更多是生活消费品,如今我们用的,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刚需”,即不用就要“死人”的。于是,除了提升能力A之外,对一个有自主意识、选择很多的个人来说,强调动机M,提供触发T则都是必要的、可行的手段,这是丰饶时代2C产品必然的努力方向。岔开一句,很多游戏化的手段都是在刺激动机M,而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优化更多是提升能力A。


2B的产品偏生产力工具,一个人在组织(公司、企业等)里做角色扮演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很多自我和自主性,他的很多行为都是被动的,大家想想自己在工作中,自己“主动做的事情”和“被安排的事情”两者的比例就行了。于是,对于这类事情,只要不断提升能力A,让工作更有效率,组织的买单者就会认可。至于动机M和触发T,貌似组织已经承担掉了(比如薪酬、Deadline之类),产品上要做也行,但也是要成本的,既然对最终行为B的产生影响不大,所以就常被忽略了。


我之前觉得不管2B2C,产品最终的用户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都要在乎人性、价值观、动机啥啥,但我现在认识到,确实有差别,一个人以组织一员的身份来使用产品的时候,一定会丧失一些个体身上鲜活的属性。


对多数用户的大多数场景,依然,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OVER,关于2B产品为啥不如2C产品在乎体验、人性的话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聊,为啥2B的产品不如2C的讲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