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信|我从发明中得到了什么-2

本文思考:


1.想得出好点子并不稀奇,发明难在应用和落地;

2.理论创新越来越难,因为思想启蒙时期的“低垂果实”基本被摘完了;

3.一个发明的出发理由是什么不重要,它对时代的影响以及它带来的社会变革往往出人意料。


#我从发明中得到了什么

科学技术发明和理论发明的区别,以及发明背后的“时势”和“运气”


第一,那个最后一个还能被称为发明人的人,其实对这项发明贡献最大

“在很多人想象中,没有最后,只有更后。问题是,在发明上,当一个发明最重要的环节都被完成后,后来的人的工作都不被誉为发明了,而叫改进,因此那个最后一个还能被称为发明人的人,其实对这项发明贡献最大。”

重大科技发明为什么总是归功于最后一个发明者,结合吴军老师讲过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及冯·诺依曼发明计算机的过程,我从两个方面思考了原因,最后集大成者做到了两件事:

1.将一个想法或点子变成技术并走向成熟,从而形成方法

很多成功的发明之所以是发明,是因为是一套完整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法体系,这就必然要经过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几代人长期的努力最后集于大成,这个集大成者理应被视为最后发明人,而非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理念或是初步思路想法的人

2.使发明得以实际应用,并能够以比其他方法更低的成本实现普及

最后发明人的最大贡献,是要能够使发明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让人民群众普遍知道并接受新技术,因为一个技术如果只能停留在研发阶段,而得不到“量产”,一是说明该技术没有应用场景可能不实用,二是说明技术不成熟,难以具有实际价值。所以最终,只有成功将技术实现普及化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的人被世人记住。


第二,相比之下,理论学说的发明就更重“先发优势”

从古代圣贤“孔孟老庄”思想学说的千古流传,到近代经济学、心理学的门派效应和理论繁荣,首先提出来的人才会被人记住,才是第一发明人。

每个好理论都只能被发明一次,孔子先把理论发表了,后人就只能引用了;为人处世能用上的道理总共就那么多,几位中国圣人把话都说完了,后来的人再做多少心理学实验大多就只能查漏补缺了。


第三,从发明中我得到了:成就伟大发明家的背后,“时势”不可或缺

相信有学友和我一样问过以下问题:为什么偏偏是他们最先提出来?为什么就是这几位伟人这么厉害呢?难道他们真的是有天人之智,是天降伟人吗?

事实当然是:并不见得。这就要说到伟大发明之所以伟大的另一个必要的关键点了,是否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

这首先是一个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呼唤,其次在社会变革时期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就更容易推崇理论或技术上的新发明。

当然,社会变动不是伟人所能直接推动的,但反过来说,社会剧烈变动的时候,人们就更容易思考大问题,求新求变,也就容易出伟人。所以这是时势,也可以说是运气。

罗辑思维的一期音频里谈到过“发明”得以成功,得以流传应用,得以被历史记住,依赖于三点条件——

第一是要有与发明相关的社会“配套”,孤掌难鸣,没有利益相关者和产业配合,难以发展;

第二是科学方法带来持续改进和迭代,即上文提到的形成可复制的方法;

第三点我改了改,是要顺“时势”,要恰逢历史发展的火车正好“捎你一段”,比如工业革命对提高效率的技术需要,阶层变动对职业崛起的需要,经济危机对劳动力替代的需要等等,这都是助推一项“发明”的关键推手。

罗胖的第三点说的是一项发明要各行各业学者不断接力改进,并围绕这项技术产生更加细密的分工,才可能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

安豆豆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回信|我从发明中得到了什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