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5:操盘手如何定价

日课5:操盘手如何定价


今天是价格专题的最后一篇,之前讲了价格相关的理论部分,属于认知模块。今天讲一个实践的模块,即操盘手如何定价,如何使用价格杠杆装户。

营销人的使命:创造细分领域的供不应求

我自己做地产营销8年时间,有一个总结:营销人的使命是创造细分领域的供不应求。供应端拿到地后,如何综合市场、客户、土地属性等要素做出一个稀缺且匹配客户需求的产品,是定位和产品的功夫,也是升阶做大营销体系时需要的手艺,今天先不做讨论。假设供应已确定,给到营销既成产品时,如何创造供不应求,是我们需要琢磨的。其中优先确立1-2个核心策略,提炼usp,再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创意主题、画面、渠道,用策渠一体化的方式覆盖客户地图,然后利用节点畜客,装户,定价,开盘活动挤压……这些开盘前的操盘手法,后期值得专门用一周的时间来讨论,今天主要讲定价。

定价第一步:破除锚定效应

前次日课有讲,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非成本决定的。因此操盘手定价的第一步,就是忘掉拿地测算、启动会、预算会的价格,尤其是上行周期,你能卖的比这个目标价要高的时候。为什么会这么说?人都是有锚定心理的,公司、营销团队、客户对案场的第一口报价永远都会记忆深刻并形成锚定,最后实现的开盘价格,通常情况下都很难比第一次报价时的价格要高。因为客户经过多次来访后,要么就是看的越细越挑剔,进而越来越冷静;要么竞品各种攻击说辞或者市场波动,已经干扰了客户信心,尤其是市场下行期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操盘习惯,一般极少用起价的策略。因为起价必须报的很低,不然没有市场冲击力。而一旦价格报的低,客户对这个项目的认知会被低价锚定,就算后面市场转好,再想拔价时,这波低价预期客户,通常会损失殆尽。大家回忆一下苹果的户外广告,是不是从来没写过价格。

因此在外展接待,售楼处开放等距离开盘较久,通常在2个月以上的节点时,原则上不能报价,尤其不可报起价与低价。但这跟很多代理公司跪求甲方降价,以及部分心里没底,习惯用价格撬动市场的老牌操盘手习惯有很大差异。个人的观点,如何不用价格也能造势,撬动市场,这条路走得通,本质是能力问题。

定价第二步:设定价格标杆

即然供不应求才能创造高价,但真相又不能这么直白的告诉客户,支付能力不够,你就别进门了。就好像媒体不能直白的写,政府才是土地供求关系控制的实际操盘手,地王是政府踩准节奏,做大客户量,成功卖出高价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给客户一个能接受的,为什么这个项目应该比周围卖的贵的理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价格标杆,京沪深可以从伦敦纽约香港找,强二线城市可以从京沪深找,弱二线城市可以从全市的价格天花板找,不管是单价标杆、总价标杆,新房还是二手房,一定要走出本板块,要给客户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举例来说,2010年,北京尚无单价10万的项目,去上海踩盘若干10万+的项目,回来卖唐宁one和颐和原著时就多了一个说辞:北京一定会像上海一样,涌现出一批的10万豪宅,而且重点会出现在四环豪宅带上。现在唐宁one卖5万和二手房、竞品等相比,貌似价格偏高。但是在10万的这个预期面前,卖5万一点都不贵。(友情提示:操盘手定策略,定价和自己买房投资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房地产人往往容易自洗,自己把自己忽悠了进去。从投资回报率来讲,2010年买唐宁最多只是跑平了北京市涨价大势,甚至是略亏的。)西安中大国际九号,在西安这种均价不到1万的城市,能以4万的均价清盘。从销售端来说当然是成功的,销售的常用说辞就是,这种房子在北京,至少一平要卖10-15万。但事实上,业主肯定是要长期被套了。

定价第三步:创造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忘掉底价,设立高价想象后,操盘手实际上是给自己留了很大的腾挪空间,类似股市估值的泡沫逻辑。但泡泡吹起来后,总要用成交来填满它,看实际能卖到什么程度。这就是第三步做大客户量,然后用售楼处开放、样板间开放、小筹、升筹等节点,让大批的客户在每个节点都感受到“这个盘真火、不找关系怕是买不到、怎么这么多人要跟我抢、我还买不买得到房子”这种供不应求的情绪。然后通过价格测试,来判断每一个节点上,客户能承受的上限、均值、下限。此处尤其提醒,在价格判断时,不能只听营销经理、主管、置业顾问的一面之词,需要通过房源热度表等工具做理性判断。面对冷门房源,要敢于拉大价差,创造价格漏洞,吸引低价客户补充性进场。尤其是顶底楼等客户介意的楼层,充分压低价,自然有客户会购买,达到供求平衡。(这又是典型的操盘及投资时思维不同的案例,水库炒房流派,专门有大面积低总价流,热衷购买顶层复式低单价房源,欧神16年在北京天通苑5-6万市场价的板块,买了一套单价不到3万的房子,就是这个流派的典型案例)。大规模开盘前,通过2-3轮装户及价格梳理,基本就可以达到客户觉得供不应求,实际客户与房源基本一比一对应,进而达到均匀去化的效果。

定价第四步:涨价是降价的前提

在顺销及市场下行期,降价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虽然会有老业主砸售楼处,虽然会有房闹,但对于滞销房源依然是早降比晚降好。对应下行周期之初,早降的代价最小,收益最大。08年的万科,11年初的中海,17年中的融创,都是看准周期,勇敢判断并实践的高手。最终等到08年底,12年初,18年各个开发商跟进降价时,相信降价代价一定更大,但收益未必明显。既然下行周期的降价不可避免,那么上行周期的涨价就一定要勇敢并充分,这样在已经落袋为安足够多利润的情况下,小到单一项目的不同业态,大到地区公司及集团的腾挪,由于战略空间及纵深已经取得,就可以先于对手早做决策,并收获战果了。就像两军交锋,具体死伤多少本身并不重要,对手死了,你活着,你就赢了。这也是罗永浩在谈到自己创业选择锤子手机,终极目的是在下一轮计算平台迭代时,能够不下牌桌的逻辑。短时间盈利受影响并不可怕,要有终局判断。


价格杠杆是经济学中最有效的供求调节手段,没有之一。只不过因为政治、舆论、民族情绪等很多因素,往往不能得以充分使用,因此才有价格和资源的错配,才有了商人和投资者的套利空间。近期上海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的土地及商品房情况,十三五规划以租赁房为主,商品住宅量进一步减少。北京已经连续多年控制纯住宅的土地供应了。把京沪深打造成全中国的房价、地价天花板,并在未来10年通过控制供应,打压交易来进一步延续这个高价的趋势。再结合最近二线城市疯狂降低落户门槛,希望从京沪抢夺人才。这不正是中国大地正在上演的,拉大价差,装户与定价吗?政府的策略是把人往二线赶,三四线涨价去库存。那么作为投资者,作为从业者,你会如何利用政府这个定价策略为自己所用呢?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度及答案,将决定下一个10年的资产收益和职业主战场。

愿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课5:操盘手如何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