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牛津通识读本:政治的历史与边界》小结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内容顺序的设置让人熟悉,与初高中时候的历史课本的分版块、东西方、古到今的次序相类似,这一点让让读起来的感觉会好一点。

前几章的内容,主要是先写历史,从古罗马、古希腊再讲到现代国家社会。在这些不同地域社会中,政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它的含义经历了怎样的不断变化才到了今天「一切都是政治?」。其中提到了民主 /  自由 / 正义,如果这三科星星是国家的导航星,那是不是就只能选择一个方向、选择一颗星作为导引,而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三颗星星都同时选择?这个问题,值得有更多的思考吧。

现代政治就产生出一个引人注目的两难局面。要想实现人类生活的道德教化就必须按照某种社会正义观念来改造世界。然而如果要改变往昔的不平等状况唯有一条途径:建立一种专制体制——而这种体制自古以来就和西方文明的自由、独立传统格格不入。其目标是实现公正,而代价却是失去自由。

而后面的部分,更多的是在讲政治的「边界」,包括什么是政治、什么不是,政治会不会在某一天消失而不存在。

像生活中其他事物一样,政治也要作出困难的选择。面临困难的选择,最佳方案是回避选择。玩弄词义的把戏就是一种有用的策略。为了使其奏效,人们给“政治”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新含义,就常会对现代社会迷惑不解。这新含义的实质就是,“政治”可以用来统称生活的所有细枝末节。这种词义变化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让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一位摄影师将某个自杀未遂者割腕留下的疤痕拍摄放大并发表出来,报纸上的评论是:作品“展现了心灵袒露、形式美感、政治态度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一部电视肥皂剧中表现了打孩子、同性恋、绑架等社会问题,制片人说:“我有意识地将政治还原到荧屏上。”于是,政治离开了立法机构、政府部门、竞选讲坛等熟悉的场所,却跑到大街上漫游,甚至侵入到厨房和卧室等最遥远隐秘的角落。“政治”作为一个整体变成了一个与“价值”等同的名词。
让我们严格地区分一下政治的两种不同含义。现代社会的政治一般是指与国家这种公民群体的事务有关的活动,它提供了一个形式的框架,使人们能在其中生产、消费、彼此交往、信教或不信教以及用艺术表现自己。政治被严格地局限在它自身的范围内,其范围就是为使这复杂的文明顺利运作所必须作出的规限。
然而,新型意义上的政治则没有任何规限:有人割腕自杀,孩子在挨打,同性恋者受歧视,在这样的时候都应当采取政治行动。这种行动要求人们改变态度,从而最终建立社会和谐。根据政治学中的著名公式,政治就成了“对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也就是说,社会的职责是教导我们应当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诚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抱有一个奢侈的想法:试图用其中的理论解释当下的时局形势。但读罢再细想,其实很不现实吧。反而在和小伙伴的讨论中,意识到或许应该从自己周遭的政治开始着眼,自己所在的社区、自己身处的这个城市,再大一些是这一个省份——它们的新政策有哪些、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相比于离自己极其遥远的其他地域而言,身边的这些政治形态因为自己身处其中而更容易有所感受、有所觉察,用心对比过去几十年与今时今日的不同政治举措,或许能从过往的历史中,看懂一些今时的门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1《牛津通识读本:政治的历史与边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