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的“精神鸦片”对孩子的侵蚀

警惕新的“精神鸦片”对孩子的侵蚀_第1张图片
照片摄于颁奖典礼观众席

暑假里几次和朋友聚餐,每次都有朋友带了孩子来参加。也许是席上的孩子少,大人们的交谈孩子不感兴趣,也许是游戏太吸引他们了,特别是两个男孩,一个小学高年级孩子一直在玩手机游戏,另一个一个中学生则是从头到尾手捧着ipad玩。

饭菜上桌了,大人们招呼着孩子吃饭,他们只是偶尔抬头寻找一下感兴趣的食物塞进嘴里,然后便又专心致志地玩起来。朋友们经常主动找话题跟他俩说,俩孩子只是简单回复几个字,似乎也不情愿被打扰,此时他们的眼里只有游戏。


上周的一天和博客群里的一位朋友一起去观看了“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大会”的颁奖典礼,这本是一个全民读书的盛会,到场的观众基本都是全国各地参加了这次悦读朗诵大赛入围的大小选手,颁奖典礼中还穿插了朗诵节目(其实我就是冲着这些节目去的),可是,如果不是后来聆听了中国第一代主持人虹云老师的朗诵,我真的就会带着失望而归了。

首先,因为是第一届,难免在组织上有一些问题,颁奖典礼正式开始的时间往后拖延了不少,各个环节之间不够紧凑,整个颁奖典礼时间过长,有一些观众经常来来回回走动,不仅扰乱后面观众的正常观看,也是对台上的表演者不够尊重;更主要的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看到一幕令人深思的现象——太多的小观众在颁奖典礼的过程中在玩手机、ipad,完全没有把注意力投入到台上的演出!

对这些几乎从始至终在玩游戏的孩子来讲,真正能够吸引他们的,并不是读书这件事,或者朗诵活动,而是他们手中的电子产品;把他们拉到这样的悦读活动中的,也不是读书感悟本身,而是父母们希望孩子参加比赛争取得奖的出发点。

要说起来,组织这个活动的出发点真的是很好的,旨在倡导全民读书,让书香伴随孩子成长。但是,活动虽然开展得声势浩大,可孩子们真的爱上读书了吗?真正的爱书之人是手不释卷的,如何能够捧着手机而冷落书本呢?


一位朋友在我的公众号推文下面留言,说起玩手机这件事“就连北大百年讲堂这样的艺术圣殿都是这样。拿着赠票坐在好位置上玩手机,聊天,看的我真是怒不可遏,特别想把TA手机扔了。不喜欢可以不来,来了玩手机算什么。既不尊重表演的人,又影响了看表演的人。有时候我都想买便宜的票,这样能坐到真观众中。”她说的情况一点不稀奇,现在别说在讲座上,就是课堂上,也有学生偷偷在底下玩手机,老师讲的是什么全然没有入耳。

另一位留下评论的读者是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刚刚带着孩子从塞尔维亚参加完来自几个不同国家学员一起集中训练的篮球训练营回国。她说,在这次篮球训练营,就因为手机的问题,学员与教练不断出现争执,甚至出现教练收走了学员的手机,学员跳窗出去,再翻到教练房间拿走手机的事。

手机真的像鸦片一样了,更可怕的是,出于对孩子的宠溺,出于攀比,我们的孩子得到智能手机的年龄越来越低,而孩子对于手机游戏的抵抗力比成人更弱。


也许是早些年,手机还没有这么智能化,手机还只是大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还没有成为一个时尚小玩具,我回想起女儿小时候,一直都是随手拿着书来读的,于是我们走到哪儿都会在包包里装上书,就连去餐厅就餐,在等待上菜的时间里,女儿都会捧着书看。

纵观女儿的成长,读书尤其是读课外书对她的影响很大。初中时,因为读了东野圭吾的小说,她对物理产生了兴趣,物理成绩也随之提高;未曾走出象牙塔时,她就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现实中不曾体验的经历,对社会和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她还喜欢读各种政治经济类的书来自学,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识。

时代进步了,科技发展了,她依然爱书包包,里始终揣着电子书,周末有时间就去一趟图书城。她也会把手机放在桌案一头,时不时看上一眼回复个消息,但是,出门旅行的路上,陪伴在她手中的,一定是书。

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被手机牵制,那就要让孩子的兴趣点被书籍或者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占领。

此外,警惕新的“精神鸦片”对孩子的侵蚀,还需要我们大人有意识地放下手机,从自己做起,适度使用手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警惕新的“精神鸦片”对孩子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