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ner的“增强”与“惩罚”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运用

Skinner的“增强”与“惩罚”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运用_第1张图片
B·F·斯金纳


Skinner.B.F有二个重要的理论:

增强(reinforcement)是指一种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加未来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惩罚(punishment)是一种行为的后果可以减少该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100分,父母说:孩子,你最近特别努力,这个成绩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你真棒!这是语言上对孩子努力行为的增强。

父母说:孩子,这块巧克力是对你的奖励。或者咱们今晚出去吃庆祝一下。这是物质上对孩子行为的增强。

惩罚是什么呢?

比如考试没考好,父母责骂孩子:“每次叫你认真学习你就不认真,看看你现在的成绩,再不努力…”,这是给予孩子不喜欢的方式。“考这么差,一个月不准看电视”这是剥夺孩子的爱好,都是惩罚。

增强和惩罚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常用的手段,我的看法如果有可能多用“增强”,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为什么呢?

孩子的反应是基于父母的反应,如“我数三下你必须过来吃饭”,这是你给了孩子前二下可以不过来的机会。

我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在水边玩不小心脚滑进水里,孩子若无其事依然在玩。孩子妈妈看到马上冲过来,大声责骂孩子“你这么怎么调皮,叫你小心一点,掉下去会淹死的……”孩子这个时候面对妈妈突然嚎啕大哭,从此怕水。

有很多时候父母说过的惩罚,因为各种原因没做到,也是造成孩子不怕惩罚,甚至抗拒惩罚的原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改掉一个坏习惯很难,建立一个好习惯却容易很多。

尝试一下:“不要想一只黑猫”,“千万不要想一只黑猫”,“真的不要想一只黑猫”,“听话不要想一只黑猫”,你会发现越强调越看见黑猫。

“妈妈出去了你自己在家乖乖写作业,冰箱里的雪糕千万别偷吃啊!”等你回到家会发现冰箱里的雪糕吃完了。“不要跑,不要跑!”孩子根本停不下来。

当我们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增强”上,我们预期孩子会做出“增强”的行为,自然会引导孩子把行为放在你反复强调的“增强”上。

问题来了,要“增强”孩子什么样的行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就是双胞胎的孩子在同一个家庭下长大,同一个父母,都会表现出差异性。有些爱动活泼,有些安静温和,有些乐群性高,谁都能抱抱,有些只认父母,谁抱都哭。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只鱼,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只鸟,有些孩子是老虎是猎豹,有些就是小兔子乖乖。再教育这些孩子上,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更不能用错方法,让鸟儿去学游泳,让鱼儿去学飞翔,他们难受父母更难受。

比如一个1号性格的孩子,做事认真有规律,注重细节,对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有原则,喜欢遵守法律,他们讨厌那些破坏纪律的人,很多时候缺乏灵活性,太注重细节,对人吹毛求疵。这样的孩子“增强”什么呢?

有一个家长这样描述自己1号的孩子:我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爱批评自己,也爱批评别人,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玩具,没有放好他会很严肃的教训别人,小朋友都有点不愿和他一起玩。他学习上很认真,做作业也要反复检查,他生怕自己写错字。开始我们也认为这是好事,经常表扬孩子,最近我发现孩子变得保守,特别是有一次看孩子的作文,我发现孩子喜欢用一些他熟悉的词,有一个词用的不恰当,给他建议他说不熟悉怕用错,坚决不肯用,我担心孩子不敢尝试,很多事情他都说怕错而固步自封,要怎么支持孩子?

孩子的优点家长要肯定,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优势和能力,太多的“增强”则可能会起反作用。

就如阿德勒的“自卑”和“自卑情结”,适当的自卑是有好处的,会让一个人努力。但凡事都自卑,过度了就会变成“自卑情结”,这样人就会没自信了,继而产生一些对自己有害的想法和行为。

回到刚才那个案例,家长对1号孩子的“增强”就不要仅放在认真上了,多“增强”一些孩子缺的短板,帮助孩子平衡发展。

比如:不要说1号孩子用熟悉的词语,要留意孩子用的新的词语,和孩子一起探讨新词,多夸孩子和以前不同的做法,这样孩子的创新能力会被“增强”。

比如:1号孩子容易看到自己和别人做的不足的地方,家长多夸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孩子做错的时候有包容之心,告诉孩子没有失败,只有反馈,错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经验。孩子做错自己已经够自责了,家长就不要用批评“增强”对错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1号,是其他性格的孩子,平时不认真,那就要特别“增强”她的认真了,对孩子每一次认真的行为都可以增强。

“增强”不要只用在孩子已有的优点上,另外要留意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绝对化该怎么做。必须多观察自己的孩子,明白孩子性格特点,优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什么,用“增强”帮助孩子平衡,弥补短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Skinner的“增强”与“惩罚”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