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_第1张图片

杨绛先生,大概是不需要多介绍的。这位生于1911年的老人在90多岁,站在生死之间,不断得自我思索,自问自答,用不太灵活的手攥着笔写下了这本《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看自己近一百年漫长的人生,人生一世,到底为了什么?她想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她再往前走,就什么都没有了吗?那是关于灵魂的问题。

在弁言中,杨绛先生就自己关于死亡的问题问了几个70多岁的年轻人,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上帝已经死了,现在是财神爷当道”,搞科学的也只说“这与我无关,我知道只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杨绛先生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人命不是虫蚁的生命,不是禽兽的生命,自称没有灵魂的人绝不肯称自己只有一条狗命,一条人命就是一个灵魂,人命与灵魂没有本质区别。

而关于神和鬼的问题,杨绛先生似乎与牛顿晚年的观点是一致的,她认为大自然必定是有神明的不然科学的定律怎么会这么精确,这么一丝不苟,这么普遍一致。而关于鬼,虽然有人不信鬼,有人不怕鬼,但是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没有鬼,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读到这里的时候,虽然书中写了“因为‘没有’不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但我在心中是想反驳的。不过幸好“杨绛”二字鼓励我读了下去。这里我想提醒读这本书的朋友,不要因为书中前半段关于鬼神的想法而中断,读下去,会有收获的。

到人的问题上,首先如前所述,人是有灵魂的,就是人命,那是人与草木,虫蚁的区别所在,也是死尸与活人的区别所在。然后是人的本性,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的欲望,正所谓“食色性也”,对性与食物的追求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另一部分是杨绛先生自己创造的词“灵性良知”,“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的道德标准,“良心”是鼓动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人所共有,又人所特有的本性。

每个人都既有灵性良心,又有各种欲望。在作者看来,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必然会引发矛盾,斗争。而在这斗争中,作者仔细思考后,惊讶得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灵魂和肉体是一伙的,自称“我”,而灵性良心就在“我”的敌对面。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_第2张图片

在灵与肉的斗争中,形成了三种结果,对应这三种人。

一种是灵性良心占了上风,杨绛先生在中学时认识的劳神父和礼姆姆修女就是这种人,他们作为职业修士,极力克制肉欲,顺从灵性良心。当然,也有很多普通人克己省察,道德高尚,尽管做不到十全十美,也很了不起了,毕竟带一些缺点,才更有人情味。

一种就是另一个极端,他们置灵性良心不顾,只管满足自己的欲望。除了杨绛先生生活见过的一些人,她又举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例子,他们的自我膨胀吞没了灵性良心,成为了极权独裁的魔鬼。

剩下的大多数就是我们普通人了。在我们身上,灵与肉妥协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有小我,只是我们欺骗了自己,这欺骗不是故意,只是没看透自己。正如书中所说,孔子常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其实应该加一句,患不自知也。

然后就是关于命。人生在世,各有其命。杨绛先生回顾其漫长的人生经历,许多事情其实都是不由自主的,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就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但是有些事情,我们是有选择的。从抗战胜利后,钱钟书拒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夫妇决定就在国内,再到杨绛先生辞去中学校长,在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

再者,人生再怎么不顺,人世再怎么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我们有我们的灵性良心。我们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而非天神的教导下,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完美公平等等美德。我们有那么长的文明,跟其他动物相比,我们真是卓然不同了。

生而为人,虽有不幸。但,生而为人,是为大幸。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_第3张图片

然而,人虽然通过创造人类文明,证实了人是万物之灵,但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并不在于此。人的可贵,并不在于人类创造的文明,而在于人的本身。

文明虽然有很高的价值,甚至很伟大。但天地生人,绝不在于此,而在于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人生实苦,这无可辩驳。但人是需要锻炼的。人虽是万物之灵,但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要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充满苦难的人世间,就是最好的地方。

当然,这受锻炼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是精神。就像奥运会的目的,是练就公正合理,崇尚道义的品格,而不是在双目残疾还要坚守岗位的裁判帮助下,拿到那些带着脏东西的金牌。

插一句,短道速滑真是刺激,张濛真是很帅啊!

问到最后,就到了人生的价值。

钱当然不是人生的价值,人生在世,虽然离不开钱,但钱终究不能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然的话,我等整不了大钱的人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钱显然不是。

名声呢?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二字,但有多少人是名不副实。那些将士们大概算是最应该留下名声的,毕竟军人的名誉高于一切,但应该被铭记的难道不应该是那些默默牺牲,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们吗?即使是在古代,在“文死谏,武死战”的信念之下,很多臣子冒着生命的危险指出皇帝的错误,只为了名留青史,被够人记住。而皇帝们,作为一国之主,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世的百姓,甚至后世的皇帝们敬仰。但是中国有那么多的皇帝,有那么多为忠,为义而死的仁人志士,你我又能记住几个?更何况很多人身后的名声完全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好人可以有坏名声,坏人也可以有好名声。名声二字,你活着的时候是你的,你死了,只不过是为人利用罢了。

人生的价值,终归还应该是你的信仰,你的道德,你的修养。

正如康德在《时间理性批判》所说,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我想在这里,杨绛先生与康德想到了一起。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_第4张图片

这便是《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的主体部分。虽然那个时候杨绛先生已经是96岁高龄,但在书中,她完全没有要教导我们的意思,而是作为一个老人的自我思索。像她自己所说,她完全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希望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书中写了她经历过的,听过的的一些小故事,那语气就像听自己家中年长的老人讲述往事一样,轻松自在,明明写了许多关于死亡,灵魂的事情,却不沉重,也难怪她可以如此长寿。

至于书中的鬼神之说,初读我是非常难受的,甚至觉得买了一本假书,因为这实在与我心中的那个睿智老人的影响不太相符。但读下去,我懂了。这本书里,杨绛先生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普通的老人,一位真正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她摆脱了那些条条框框,依靠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合理得推理,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探索。她当然知道其中的一些说法会不受人喜欢,即使是她周围那些七十多岁的“年轻人”都知道“上帝已经死了”,我觉得她不在乎,而且也不重要。

我向来是不信鬼神,不信灵魂的,但我今后大概不会去劝那些相信鬼神的人成为唯物主义者,我自己大概也不可能因为别人的话语,而抛掉我所接受的教育,而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其实杨绛先生也并不是完全信鬼神,信灵魂的存在的,从书中看,我觉得她是半信半疑的,或者说是信大于疑,她完全是有几分经验,有几分推理,便说几分话。

我说这些都不重要,是因为这些东西完全不会影响到杨绛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这些“聪明人”的想法,那便是关于人生价值。

追名逐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不时抬头仰望一下星空,不时摸着自己的胸口想一想心中的道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会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