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18年的跨年比较特别。最近的文字里经常是提到老鸡蛋,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就是老鸡蛋当初分享在工作群里的。是一场畅快淋漓的演讲,讲到产品、超级用户,在演讲里他提到了一本书叫做《枢纽》,后来跟朋友Q提到感觉罗振宇就是在跨年演讲上卖自己的产品,卖书。
但朋友Q还是乖乖的买了书,在2017年1月11日的时候送了一本《枢纽》给我。之所以时间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朋友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了时间,“赠予HWY”。
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
又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和同事一起讨论的团队稳定策略。想在团队中制定一个持续生态出来,但又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做。目前还在思考中。
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在团队不稳定的情况下,保证项目的正常输出呢。在单位目前既有的体制下,稳定一个团队又是难上加难。在多次受到团队不稳定影响后,终于开始思考,如何在不稳定中求稳定,或者求短暂性的稳定。
于是开始和同事思考,如何和大学生进行结合,互取所需。建立一个生态体系。自身认为单位的领导会给年轻职员很大的成长空间和自由,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天地,对团队的实习生也是。但经常也会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在人员上出现各种不稳定,而打乱节奏。
就像之前在“得到”上听的一个专栏,讲到现在我们很少再去讲产品了,讲到更多的是产业,或者是生态。
生态不好,不是理所当然的懈怠
“生态”这个词,今年也是听到次数比较多的一个。大环境如何,外界整体生态如何。生态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是,我们通过生态了解大势所趋。坏的是,我们经常会因为生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定性。就像,今年这件事情做的漂亮,也许我们会总结为“今年总体大环境生态不错”。如果今年在很多事情上受阻,我们也会总结为“今年整体生态不太好”。
个人不是很认同这样的说法。生态如果是大环境下的既定条件,能做成什么样固然会受生态影响,但我更喜欢老鸡蛋之前说的“灵活应对”,也喜欢老领导LY老师经常给我说的“胆放正”。
生态不好,我们无能为力随波逐流吗?一定不是这样的。
生于斯长于斯,不能眠于斯
昨天帮单位同事去拍一场话剧。遇到同行,开启了一场让我不能认同的谈话。因为两人本身陌生,于是谈话了了收场。但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枢纽》的作者施展在书里的“西域”章节,分析了当地理因素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时,当先天条件不是那么完美时,如何打造出一个当下的独一无二出来。
丝绸之路的中东地带,受益于高山积雪的融化,形成了一片片绿洲。因为轴心统治的高成本容易割据等原因,这一片和轴心统治并不是一体。而当四面八方的文明传入,加上碰撞交流互融之后,这里的商业、自由高度发展,到最后竟可以反哺轴心文明。
同理,目前所处的行业整体比较混沌。同行说,我们就在等着别的平台把我们收了。了解到同行做的是哪方面后,我惊讶于那方面应该会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通过平台属性积累一批自己的用户群体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同行一直摇头,然后给我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没人去干呀。”当时想问,为什么你不去做呢?后来一想,前面的几个问题都被这样回答了,也许这个问题也会是同理,便没有力气再问下去了。
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呢,就是我们不一定要跟大环境要和大生态保持同一个步调,也许你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所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当我们从纬度、从统治、贸易、宗教、文明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时,同时也是去看这个地方自由、发展、繁荣、未来和反哺是否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互利模式。(暂且称之为模式,理解的第一遍。)
以其无、成其有
深深记得,高二政治课老师说的那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改行”。当时讲到的是经济。作者施展在分析中东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文明时,说到这样一句“以其无、成其有”。
“中亚虽然不产生轴心文明,但它构成了轴心文明的诺亚方舟。”
感触颇深,创造性、自发性的必要性。
看一本历史书,各地的发源发展文明和繁荣,到一定时期的颓落衰败,必然有其发展中不可绕过的坎。而一直发展至今的五千年文明,在21世纪逐渐苏醒过来时,当时不也曾像一直沉睡了几百年的巨人一样混沌吗。
今天的逻辑有点乱,如果要总结一句话,那边是当各种因素碰撞时,在大环境下不要过于绝对性,看清自己的优势,继续向前。任瘦加油,小户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