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同义词 albert einstein一般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 德国 符腾堡王国 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 物理学家。
[1-4]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 德国 乌尔姆市的一个 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 瑞士国籍。
[1-4] 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1-4] 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33年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 [1-4]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去世,享年76岁。 [1-4]
爱因斯坦的理论为 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帮助对抗 纳粹,1939年他在 利奥·西拉德等人的协助下曾致信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直接促成了 曼哈顿计划的启动,而 二战后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使用 核武器,并签署了《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4-8] 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1-5] 1999年12月,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Person of the Century)”。 [9-10]
因光电效应研究获诺贝尔奖
光电效应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理论解释则由爱因斯坦提出。爱因斯坦主张,光的能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负载于离散的光量子,而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组成的光的频率有关。这个突破性的理论不但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 中文名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外文名
- Albert.Einstein
- 国 籍
- 德国→瑞士→美国
- 民 族
- 犹太人
- 出生地
- 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
- 出生日期
- 1879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
- 1955年4月18日
- 职 业
- 科学家、物理学家
- 毕业院校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大学
- 信 仰
- 无神论
- 主要成就
-
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
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加反战和平运动
被美国《 时代周刊》评选为“ 世纪伟人” - 代表作品
- 《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统一场论》《我的世界观》等
- 逝世地
- 美国普林斯顿
- 享 年
- 76岁
目录
- 1 人物经历
- ▪ 读书时期
- ▪ 毕业以后
- ▪ 柏林岁月
- ▪ 物理巨匠
- ▪ 参与反战
- ▪ 移民美国
- ▪ 世界享誉
- ▪ 晚年患病
- 2 主要成就
- ▪ 相对论
- ▪ 光电效应
- ▪ 能量守恒
- ▪ 宇宙常数
- 3 人物评价
- 4 人物轶事
- ▪ 慧眼识才
- ▪ 世界公民
- ▪ 淡泊名利
- ▪ 不拘小节
- ▪ 成功秘诀
- ▪ 热爱运动
- ▪ 中国情缘
- 5 宗教信仰
- 6 亲属成员
- ▪ 父母妹妹
- ▪ 妻子儿女
- 7 人物纪念
人物经历
读书时期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 德国 乌尔姆市(Ulm,Kingdom of Württemberg,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 犹太人。1888年(9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 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1]
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891年(12岁),爱因斯坦自学 欧几里德几何,对数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 高等数学。
[11]
1892年(13岁),爱因斯坦开始读 康德的著作。
爱因斯坦
(7张)
1894年(15岁),爱因斯坦一家人移居 意大利。
1895年(16岁),爱因斯坦自学完 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 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1896年(17岁),爱因斯坦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 苏黎世并在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就读。
1899年10月19日(20岁),爱因斯坦正式申请 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21岁),爱因斯坦毕业于 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加入 瑞士国籍。
1901年3月21日(22岁),爱因斯坦正式取得 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到7月完成 电势差的 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毕业以后
1902年6月16日(23岁),爱因斯坦被 瑞士 伯尔尼专利局雇佣。1903年(24岁),他与大学同学 米列娃·玛丽克结婚。他们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
爱因斯坦和她的第一任夫人米列娃马里奇及他们的孩子们
(19张)
1905年(26岁)3月,爱因斯坦发表“ 量子论”,提出 光量子假说,解决了 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 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 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6年(27岁)4月,爱因斯坦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 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7年(28岁)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1908年(29岁)10月,爱因斯坦兼任 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30岁)10月,爱因斯坦离开 伯尔尼专利局,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31岁)10月,爱因斯坦完成关于 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年(32岁),爱因斯坦从 瑞士迁居到 布拉格。1912年(33岁),爱因斯坦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34岁),爱因斯坦重返 德国,任 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 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 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1]
柏林岁月
1914年(35岁)4月,爱因斯坦接受 德国科学界的邀
请。迁居到 柏林。8月,即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 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 能斯脱、 伦琴、 奥斯特瓦尔德、 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11]
1915年(36岁)11月,爱因斯坦提出 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 近日点运动。
[11]
1916年(37岁)3月,爱因斯坦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爱因斯坦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1]
1917年(38岁), 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非常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并表示:“我尊敬 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
爱因斯坦和她第二任妻子艾尔莎爱因斯坦
(33张)
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9年(40岁),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同年,与表姐爱尔莎结婚。
物理巨匠
1921年(42岁),爱
1921年爱因斯坦访问纽约
因斯坦因 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1月,访问 布拉格和 维也纳。同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2月,去 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4月5日至5月30日,为了给 耶路撒冷的 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 美国。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 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 芝加哥、 波士顿和 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43岁)1月,完成关于 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4月,参加 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 柏林。沿途访问 科伦坡、 新加坡、 香港和 上海。
1922年11月9日,在去 日本到 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 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44岁)2月2日,爱因斯坦从 日本返回途中,到 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1923年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从 巴勒斯坦返回 德国途中,访问了 西班牙。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到 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发现了 康普顿效应,解决了 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 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参与反战
1924年(45岁),爱因斯坦加入 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 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25年(46岁),爱因斯坦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5月到6月,爱因斯坦去 南美洲访问。与 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接受科普列奖章。为 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47岁),爱因斯坦同 海森堡讨论关于 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接受“ 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48
1927年爱因斯坦等参加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岁)2月,爱因斯坦在 巴比塞起草的反 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10月参加第五届 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 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1928年(49岁)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50岁)2月,发表《 统一场论》。3月,爱因斯坦度过了50岁的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普朗克奖章。9月,爱因斯坦同法国数学家 阿达马进行关于 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
1930年(51岁),爱因斯坦因不满 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12月11日到次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 加州理工学院。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12月19日到20日,爱因斯坦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52岁)3月,爱因斯坦从 美国回 柏林。5月,爱因斯坦访问 英国,在 牛津大学讲学。11月,号召各国对 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12月,爱因斯坦再度去 加利福尼亚讲学。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 演讲。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
移民美国
1932年(53岁)2月,对于 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
爱因斯坦
(19张)
基被定为 叛国罪,爱因斯坦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3月,爱因斯坦从 美国回 柏林。5月,爱因斯坦去 英国 剑桥大学和 牛津大学讲学,后赶到 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6月,爱因斯坦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7月,爱因斯坦同大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 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2月10日,爱因斯坦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 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 德国的领土。
1933年(54岁), 德国纳粹政府查抄他在 柏林的寓所,焚毁其书籍,没收其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他当时在美国 新泽西州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任职,之后便决定不返回德国,并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
[1-5]
1934年(55岁),爱因斯坦文集《 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1935年5月到 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获 富兰克林奖章。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 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为使 诺贝尔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1936年(57岁)爱因斯坦开始同 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发表《物理学和实在》、《 论教育》。
1937年(58岁)3月—9月,爱因斯坦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 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3月,声援中国“ 七君子”。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
1938年(59岁)爱因斯坦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
世界享誉
1939年(60岁)8月2日,爱因斯坦在 利奥·西拉德等人的协助下致信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史称“爱因斯坦—西拉德之信”),建议美国抓紧 原子能研究、防止 纳粹德国抢先掌握 原子弹,这直接促成了美国 曼哈顿计划的启动。
[4-6] 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
1940年(61岁)5月1
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5日,爱因斯坦发表《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5月22日,致电 罗斯福,反对 美国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同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
1941年(62岁)爱因斯坦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1942年(63岁)10月,爱因斯坦在 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64岁)5月,爱因斯坦作为科学顾问参与 美国海军部工作。
1944年(65岁)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爱因斯坦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发表对 罗素的 认识论的评论。12月,同斯特恩、 玻尔讨论 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
1945年(66岁)3月,爱因斯坦同 利奥·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 罗斯福,未果。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9月,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
1946年(67岁)5月,爱因斯坦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任主席。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道路。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10月,给 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68岁),爱因斯坦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9月,爱因斯坦发表公开信,建议把 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
1948年(69岁)4月,爱因斯坦同天文学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 动脉瘤。
1949年(70岁)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
1950年(71岁)2
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 氢弹。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晚年集》出版。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遗产由内森博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 希伯莱大学。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
1951年(72岁),爱因斯坦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6月,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
刚过完72岁生日宴的爱因斯坦(吐舌照同一时刻)
1952年(73岁),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 哈伊姆·魏茨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3年(74岁)4月3日,爱因斯坦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的生活。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 法西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为纪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 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间的激烈争论。发表《〈空间概念〉序》。
晚年患病
1954年(75岁)3月,爱因斯坦过了75岁的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 美国人民起来同 法西斯势力作斗争。3月,爱因斯坦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5月,爱因斯坦发表声明,抗议对 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11月18日,爱因斯坦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 美国做 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并完成了《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爱因斯坦的父母亲
(17张)
1955年(76岁)2月,爱因斯坦同社会学家 伯特兰·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反对使用 核武器,并签署了《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4-8] 3月,爱因斯坦著述《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4月3日,爱因斯坦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4月18日,爱因斯坦被诊断出患有 主动脉瘤,18日午夜在睡梦中感到呼吸困难,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大脑溢血破裂,而逝世于 普林斯顿。一位名叫 托马斯·哈维的医生借解剖爱因斯坦遗体的机会,背着爱因斯坦的家人“悄悄”地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位病理医生希望未来神经科学界能够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发现爱因斯坦聪明的原因。为遵照爱因斯坦的 遗嘱,他死后并没有举行任何丧礼,也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遗体便依照遗嘱被火化了,骨灰撒在永远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会令埋葬他的地方成为圣地。
[11]
主要成就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爱因斯坦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 电磁波,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 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 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 元素。17世纪的 笛卡尔和其后的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 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 光的微粒说。 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 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 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 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 麦克斯韦、 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 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 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相反,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却发现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 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发现,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 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 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 惯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远离。根据 伽利略理论,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速度大于c(真空 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而驶离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小于c,即后车发出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但按照麦克斯韦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因为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车的速度有无并不影响光的传播,说白了不管车子怎样,光速等于c。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 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 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 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时期 大卫·休谟(David Hume)对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产生的怀疑,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影响。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性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 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 牛顿的 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 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 相对性原理和 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 绝对空间、 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 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 参照系和 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
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 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测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 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无意义的。
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非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 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 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
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 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 质能关系式:E=mc^2,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11]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即《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并没有立即引起很
亚瑟·爱丁顿拍摄到的1919年5月29日日食
大的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 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
1907年,爱因斯坦听从友人的建议,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申请联邦 工业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无法理解。虽然在德国物理学界爱因斯坦已经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却得不到一个大学的教职,许多有名望的人开始为他鸣不平,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当上了副教授。1912年,爱因斯坦当上了教授,1913年,应普朗克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 柏林大学教授。
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考虑将已经建立的相对论推广,对于他来说,有两个问题使他不安。第一个是引力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 热力学和 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解释引力问题。牛顿的 引力理论是 超距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瞬间传递,即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这与相对论依据的场的观点和极限的光速冲突。第二个是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与以前的物理学规律一样,都只适用于 惯性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说,一切自然规律不应该局限于惯性系,必须考虑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 双生子佯谬,该佯谬说的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在宇宙飞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据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时钟变慢,等哥哥回来,弟弟已经变得很老了,因为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而按照相对性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地球相对于飞船也高速运动,弟弟看哥哥变年轻了,哥哥看弟弟也应该年轻了。这个问题简直没法回答。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而哥哥要回来必须经过一个变速运动过程,这是相对论无法处理的。正在人们忙于理解相对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正在继续完成广义相对论。
5岁的爱因斯坦和3岁的妹妹
(2张)
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 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断发展。他以 惯性质量和 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据,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并且提出了封闭箱的说法:在一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 狭义相对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 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 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 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 近日点 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 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
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 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 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 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爱因斯坦成了新闻人物,他在1916年写了一本通俗介绍相对论的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到1922年已经再版了40次,还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广为流传。
[11]
相对论的意义: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 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 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 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
对于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 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 光电效应的定律。”对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辞中竟然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字未提。(注:相对论没有获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缺乏大量事实验证。)
[11]
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 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 光电效应,因此
爱因斯坦“达达主义”照
获得1921年 诺贝尔物理奖。
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 光电导效应和 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 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 光电子)。光波长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即极限波长,对应的光的频率叫做 极限频率。临界值取决于金属材料,而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与光强度无关,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还有一点与光的波动性相矛盾,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按波动性理论,如果入射光较弱,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 金属中的电子才能积累住足够的能量,飞出金属表面。可事实是,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正确的解释是光必定是由与波长有关的严格规定的能量单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组成。
光电效应里,电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属表面射出,与光照方向无关,光是电磁波,但是光是高频震荡的正交 电磁场,振幅很小,不会对电子射出方向产生影响。
[11]
能量守恒
虽然这两条伟大的定律相继被人们发现了,但是人们以为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定律,各自说明了不同的自然规律。甚至有人以为,物质不灭定律是一条化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条物理定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 质能公式:E=mc^2(这里的E代表能量,m代表多少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近似值为3×10^8m/s,这说明能量可以用减少质量的方法创造)。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 氦4(He4)来说,它的 原子核是由2个 质子和2个 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0.0302u(原子质量单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氘[dā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2个 氘原子核 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似乎质量并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2个氘核质量之和。然而,用质能关系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恰巧等于因反应时释放出原子能而减少的质量。
爱因斯坦从更新的高度,阐明了物质不灭定律和 能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指出了两条定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深了一步。
[11]
宇宙常数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 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 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 哈勃将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
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 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 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 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份(只算实质量,不算 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 林德饶有风趣的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爱因斯坦)这么喜欢这个理论,多年后依然研究宇宙常数,宇宙常数依然是当今 物理学最大的疑问之一。”
[11]
人物评价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 超验的 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 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泰戈尔
评价)
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新华网
评价)
爱因斯坦的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新华网
评价)
爱因斯坦厉害的地方是,一方面,他知道一些数学,对于数学中很妙的地方有直觉的欣赏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对物理中的现象也有他的近距离的了解。他跟所有人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既能近看,又能远看。这就好像电影中既有近距离的镜头,又有远距离的镜头;能从近处又能从远处自由地切换,那就很厉害了。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镜头,或只能从近处看,或只能从远距离看,不会自由切换。(
杨振宁
评价)
[12]
人物轶事
慧眼识才
爱因斯坦罕见少年旧照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11]
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世界公民
1921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演讲
(2张)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 德皇军队通过 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 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 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 希特勒悬赏两万 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 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 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11]
淡泊名利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 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 戴维·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是否会担任以色列总统,“不,我干不了。”爱因斯坦否定了这个提议。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 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11]
不拘小节
爱因斯坦和他的一个朋友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便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实在太多了,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有一次,爱因斯坦走在纽约的大街上。他最好的朋友遇见了他。并对他说:“爱因斯坦,你该买件新衣服了。看看你的衣服多旧啊!”但是爱因斯坦却回答说:“没关系的,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以后,爱因斯坦成为世界著名的 科学家,但是他仍然穿着那件衣服。那位朋友再次遇见他,告诉他去买件新衣服。但是爱因斯坦说:“我不需要买新衣服了,这里每个人都认识我。”
[11]
成功秘诀
爱因斯坦常对人说: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必须通过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个公式,即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11]
热爱运动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他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象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爱因斯坦的这种爱好,不但是从兴趣出发,而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栽花、浇水、剪枝,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有一次爱因斯坦和 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从此,人们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11]
中国情缘
爱因斯坦的纪念雕塑(国内)
(8张)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已经传播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蔡元培与爱因斯坦接触,希望他可以到 北京大学讲学。在 梁启超的资助下,蔡元培接受了爱因斯坦所需的报酬。并约定,爱因斯坦于1922年12月中旬来华,然而直到12月30日,爱因斯坦才从日本到达上海,但是在上海逗留两天,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没有前往北京。蔡元培一直等不到爱因斯坦的消息,就写了一封诚挚的信去催问,并重申了以前谈妥的条件。爱因斯坦回信:说上海有一个叫斐司德博士的人,受了蔡元培的全权委托,向爱因斯坦又提出了违背以前约定的要求,因此他不准备来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亲笔信,才知道是误会,但他已经不能追改旅程计划,希望原谅。多年后人们重提这件令人遗憾的旧事,觉得这个莫名其妙的“斐司德博士”,疑似是日本有人作梗;也有人分析说问题的根本在于爱因斯坦在日本看到中国的状况,产生了退意:当时中国军阀混战,财政困难。感到北大能否兑现约定是未知数。
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许良英等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月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 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中国的创始人 陈独秀在上海被捕,爱因斯坦和 罗素、 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 蒋介石,要求释放。
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 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1937年抗战前夕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读过的人无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 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 沈钧儒、 章乃器、 王造时、 史良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后,他又联合 杜威、 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 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
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 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11]
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我信仰 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并显示出来的 上帝,而不信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13]
2012年,爱因斯坦的一封亲笔信在网上拍出了300万零100美元的高价。在信中,爱因斯坦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
这封私人信件是写给犹太哲学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语直接犀利。爱因斯坦写道:“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 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 上帝的迷思》一书就是记录他这种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以下就是这书的摘要。
自从爱因斯坦逝世以后,越来越多的宗教辩护者出于可以理解的目的,试图宣称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宗教徒却不这样看。1940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这个以及其他类似的声明激起暴风雨般愤怒的来信,它们都来自正统保守的宗教人士,许多人还含沙射影地提到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血统。
之后一个服务于全球基督教联盟的美国罗马天主教律师写信给爱因斯坦:
我们对你所做的声明深感遗憾……你在声明中 嘲笑了一个 人格化神的想法。在过去的10年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竟有某种理由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你竟会发表这样的声明。即使承认你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我仍然想说,你的声明使你成为在美国制造 冲突事端的最主要 导火线之一。
以下的引文摘自马克斯·雅默(Max Jammer)的一本书《爱因斯坦与宗教》(该书也是我引用爱因斯坦本人关于宗教问题看法的主要来源)。美国堪萨斯城的罗马天主教主教说:“令人悲哀的是,一个来自《旧约》及其教义所提到的那个种族的人,却否认那个种族的伟大传统。”其他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纷纷附和:“除了一个人格化的神,决不存在其他任何神……爱因斯坦不知道自己正在谈论什么。他全错了。有些人觉得,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已经达到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就有资格在所有的领域表达看法了。
爱因斯坦:“我信仰史宾诺莎,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爱因斯坦:“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14] 。
爱因斯坦:“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14] 。
亲属成员
父母妹妹
父亲:Hermann Einstein( 赫尔曼·爱因斯坦)生日1847年8月3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0日,爱因斯坦出生时32岁;
母亲:Pauline Koch(保玲·科赫)生日1858年2月8日,爱因斯坦出生时21岁。
1881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在 慕尼黑出生。
妻子儿女
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 米列娃·玛丽克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爱因斯坦(下落不明),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 汉斯·爱因斯坦和 爱德华·爱因斯坦。
[1] [15-17]
爱因斯坦和他第二任妻子艾尔莎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有 精神分裂症,一生未娶。
[15] [17] 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他有四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一名工程师,二儿子Klaus Martin Einstein(1932—1938年)、三儿子David Einstein(夭折),以及养女艾弗琳·爱因斯坦。 [16] [18-19]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托马斯·爱因斯坦成为了一名医生,保罗·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 [20] 爱因斯坦孙子伯尔尼哈德·凯撒·爱因斯坦的书信记录爷爷爱因斯坦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 [11]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是他的表姐,也是他的堂姐,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
[1] [21] 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 [1] [21]
人物纪念
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的旧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是一个 理论物理学的奖项,1951年首次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颁发,奖金15,000美元。后来奖金降至5,000美元。爱因斯坦曾经做过该奖评委。
1955年8月,在爱因斯坦去世四个月之后,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 锿”(Einsteinium),以纪念爱因斯坦的贡献。
1965年到1978年,美国邮局曾发行一套“著名美国人”系列邮票,其中包括爱因斯坦,面值8美分。
1973年3月5日发现的 小行星2001被命名为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牌由瑞士 波恩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学会设立并颁发,1979年首次颁发,奖励那些在与爱因斯坦有关的事物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爱因斯坦卫星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联合制造的 X射线观测卫星,于1978年11月13日发射升空。其原名为HEAO-2,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而用他的名字命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由世界文化委员会设立,1984年首次颁发。其宗旨在于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奖金为10,000美元。
1990年,爱因斯坦的名字被镌刻在沃尔哈拉德国名人纪念堂。这个纪念堂位于德国 巴伐利亚州的 雷根斯堡(Regensburg)。同年《 时代》杂志将爱因斯坦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把2005年定为 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100周年。
2008年,爱因斯坦进入美国 新泽西州名人堂。
爱因斯坦十字和 爱因斯坦环是 引力透镜效应的产物,曾被广义相对论所预言。
德国波茨坦有一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公园。公园中的爱因斯坦大厦是一座天文观测台。
美国首都华盛顿DC有一座爱因斯坦的青铜雕像。这座雕像位于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西南角的宪法大道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由位于芝加哥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基金会设立,奖金为50,000美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