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不是很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败不是很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假设现在有两个创业者,第一个曾经创业,但是失败了,现在是再次创业;第二个人从来没有创业过,现在是初次下海,那么,这次创业,谁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你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第一个人拥有宝贵的失败经验,这次成功的可能性应该更大。

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一句格言,是“传统智慧”,它背后到底有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呢?

哈佛大学研究者,在1975-2003年,所有美国创业者统计发现,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没有任何优势。

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是习惯性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有研究发现,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如果上次成功了,这次的成功可能性增加50%,什么叫有用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经验。

一句话: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怎么就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呢?难道说为了保持不败,干脆就不应该轻易尝试了吗?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如说你学开车,一开始上路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教练在旁边立即指出你的错误,纠正你的动作,你马上改过来,慢慢就学会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失败”,教练甚至可以骂你,但是,你的确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中的“反馈”。

但那都是训练中的“小失败”。你是一个新手,本来就应该犯错,而且你犯的这些错误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生活中正真意义上的失败,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举例子,外科医生做手术。

一个非常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统计数据,看看手术成败跟医生个人有什么关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几个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继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会一直下降。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会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将会上升。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事的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则对他同事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为什么这样?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说我们对成败的解释,总是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向进行。也就是,如果成功了,我们的解释就是因为我厉害;如果失败了,我们的解释就是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条件。也许是天气不好,也许是裁判不公,也许是遇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反正不是我不行。

这样,成功了,我们可以找找自身原因总结下经验,失败了,我们就根本不会总结什么真正教训。

这么说来,实战中的大失败,其实不会提供什么有效反馈。都知道反馈是个好东西,有理想的人尤其重视别人对自己错误的反馈,但在历史上,人们对“反馈到底有没有用”是有争议的。

后来才知道,反馈有两种。如果是针对个人反馈,直接去指责本人不行,你会非常紧张,你就搞不好,这种反馈其实只有坏作用。有效的反馈一定不针对个人,而必须是针对技术动作。

有效的反馈,“好的失败”,应该满足以下3个条件: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有人指出来。

·对事不对人。你错了,下次改正过来就是,没必要上升到“你这个这人行不行”的层面。

·错误的代价很小。

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先搞个小范围内部测试,不行马上改,直接砍了也没多大损失。正式舞台表演之前,内部先给大家表演几次,演的再差没人笑话你,因为大家都很差。

最好的失败,就是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摘自万维刚老师《精英日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不是很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