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上的变革:奥巴马时代"网络中立法”被废除
“网络中立原则”的主要内涵是:网络运营商必须同等对待来自各方的所有内容。2014年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网络中立五大原则”是:禁止运营商封锁网站、禁止减慢加载速度、禁止为加速额外付费、必须增强服务数据透明度、监管无宽带的无线网络。
网络中立法的废除导致运营商的权力空前的大起来,这相当于高速公路私有化,会导致整个电信行业大变革。
二、音乐产业趋势
1、网络运营商介入
网络中立法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大赢家,抢用户将不再靠送手机,而是附赠娱乐内容。但网络运营商并非高枕无忧,在进军内容领域时也面临谷歌、亚马逊做全国覆盖WiFi的野心,网络中立原则的废除使得无宽带的无线网络不再被监管。
1)中美电信运营商人口红利消失,竞争加剧,由送手机签合约发展为内容壁垒,例如你如果签了AT&T,两年合约,用我的AT&T手机服务,我让你免费听两年音乐,一方面降低送手机成本,另一方面内容壁垒与版权绑定,难以逾越。
2)由固定费率转变为斜率费率,用的多交的带宽费就多,且带宽捆绑内容,导致一种非常强势的服务,大家都管它叫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就是说如果你有对内容的特别强的需求,那么带宽我会临时给你更宽。比如说礼拜四晚上,你要看一个那样的戏,高清的VR的,我就给你更宽的带宽。(AT&T要买时代华纳,Comcast拥有环球NBC的原因)
3)音乐是运营商第一站,因为音乐是高频伴随性消费,用户需要全版权。当运营商介入后,互联网音乐平台无还手之力,因为电信运营商的付费用户(光彩铃服务可能达到百亿)是互联网平台不能比拟的,版权未来溢价可期。
2、音乐产业区块链革命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分发模式,将直接威胁到传统的中心化播放器,有可能推动大量新的分发应用兴起。
1)明星的推动,回款速度快,跳过词曲版权代理方、唱片公司,直接到版权所有者手中,且过程透明。
2)用户体验好,AI的运用,平台算法已经不太重要,AI更了解你喜欢听什么歌,而不是靠平台积累你的数据。
3)产品的优胜劣汰,金曲会获得比原来高得多的收入,而滥竽充数的,所谓的过去唱片公司叫B面的歌就迅速丧失价值,因为区块链逻辑下,歌曲都是一首一首的模式而非打包。
4)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音乐的应用会爆炸式的成长。大批团队做的音乐新应用,游戏式应用,remix式应用,cover式应用等,都没办法把这些应用商用化,因为拿不到版权。但区块链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做到自动授权。
3、音乐大并购时代将至
反行业垄断法的式微,打破好莱坞式的艺人经纪合约分散模式,全面走向全约模式,将引发一系列上游公司的大并购。
好莱坞模式,经纪公司难以花大价钱捧明星,难以成批量地生产年轻的艺人和明星。因为全约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如果不是全约的模式,实际上是艺人在雇佣大家。
趋势下的机会
音乐行业这三个大变化,是中国资本进入的大好时机。无论是囤积版权以最重的方式进入,或者是你切进运营,走轻的路线。只要运营商进局,自然获利无穷。发生大并购的时候,就是外部资本的好时机。
三、未来好莱坞的视频和电影行业
1、内容制作模式的改变,Netflix内容定制采购模式转变为点播分账模式,订阅模式下(定制、采购、自制)就是成本加20%~30%的利润,这对于好内容、头部内容是不利的,不利于内容行业发展,而点播分账模式贯彻内容越好,自然收益越多。所以在Netflix模式下量比质重要。Netflix不靠内容来挣钱,而靠会员模式挣钱,当人口红利消失,优秀的内容慢慢就退出了订阅模式的合作。
2、最终还是内容为王,新的技术→新的分发渠道→新的一轮红利,但最终还是回归内容上。每一次新的介质进入的时候,都先吃一轮科技红利,然后继续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内容,平台容易,没有内容,平台难以为继,并且随着平台渠道的增多,内容溢价效益加强,当内容方自立平台,更是被垄断的存在。
例:院线现在面临的就是窗口期的压力。过去是窗口期72天,影片先给院线,然后才去上其它平台。随着平台尤其内容亲爹的增多,院线已经面临巨大的压力,就是要求缩短窗口期。其中最激烈的要求缩短到17天。
(院线过去的模式是mall的模式,是地产模式。内容方纷纷来这里卖,院线抽成。但当内容方地位上升后,mall转成supermarket,得自己出去进货,保底发行)
趋势下的机会
中国人最擅长的线上票务,将凭借pay per view的契机,在好莱坞拥有一立足之地。点播平台要求的不是流量,要求的是ARPU值,就是每个用户花的钱,而不是时长,这是与会员制要求流量和时长相区别。
1、院线被逼保底发行,不能单纯依靠卖爆米花什么的,这个对线上票务平台的需求就大了很多。(为什么美国发展不起来线上票务:美国的院线票房分账占总收入的比例,比中国院线少很多,所以他他重视的是他那爆米花跟可乐。讨厌别人准时到。你准时到了,跑到屋里看电影去了,你就没来得及买我这爆米花跟可乐。)
2、院线、点播双线并行的大平台,这个平台实际上就是线上线下同时pay per view——你pay了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和你pay了一个4.99元,在我这平台上直接看了一个电影,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是说刚刚上映的电影可能贵一点。
(优酷虽然有点播平台,但已经实行了会员制,但淘票票这个平台可以利用起来,由卖票变成卖电影)
3、国际化视野,好莱坞不是美国的,也不需要中国化。
好莱坞的头部公司,我称之为“十三太保”(六大电影公司、三大唱片公司、两大演出公司Live Nation和AEG、两大经纪公司CAA和WME)。三家唱片公司是现在最大市值的:环球母公司是法国维旺迪,索尼母公司日本索尼,华纳母公司是一俄国人。三大都不是美国的,只管去控制它就行。渗透他,再逐渐改变他。一旦到了那个位置,你的视野就变成全球视野,你就不再拘泥于我是一个中国公司。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包容,而不是拒绝。
四、中国文娱国际化要从好莱坞出发
1、好莱坞的特殊性,硅谷也难以征服
1)股权模式的不同
好莱坞全是玩现金的买卖,没有人有股权。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让现金流变大。今天谁在市场上赚钱多,就多分给谁。而硅谷恰恰相反。他们选择股权绑定模式,人人有股权。所以硅谷所有人的努力方向是把公司市值做大,这样股票才值钱。硅谷希望所有人都看未来,好莱坞只看当下。
2)运营模式的不同
好莱坞是一帮老中医,是经验的、模糊的、概率的。每部电影多大卡司,谁和谁之间不对付,这都是揣在好莱坞大佬兜里的资源。硅谷是一帮年轻的西医,主要靠的是各种数据和科技。
文娱产业实际上可以解构为创作、宣传、分发三个板块。创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宣传是人与数据的关系,分发是数据与数据的关系。互联网企业掌握了数据,因此从分发开始,逐渐向上游竞争,越往上游越与数据无关,与人有关,并且那些“人”越牛逼就越稀少,越来越不能被大数据与AI替代。
3)资本来源不同
硅谷喜欢用聪明钱,喜欢VC(风投资本),好莱坞喜欢用傻钱,喜欢Slate Financing(盲投资本)
2、趋势
1)越来越大的政策风险
美国在内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正确的压力。这不能拍那不能拍,各国其实是一样的,走到哪里都有这问题。
2)Streaming平台对传统电视网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体育方面,ESPN是迪士尼旗下最大资产,但ESPN近年掉得厉害。因为ESPN还是付费订阅模式,现在人们信息渠道多元,更倾向Pay per view(付费点播)体育比赛。电视式微肯定是大趋势,电影票房往下走则会慢得多。因为看电影的仪式还是很难替代。就相当于现场娱乐一样
3、中国目前进入好莱坞的方式—合拍片
中美合拍片基本没有成功的案例
1)定位差异:更多原因是彼此定位的差异。一个定位全球,一个定位国内。
2)合作意向差异:六大通常不愿意在内容上合作,只愿意在资本上合作,就是你买我盲投基金。合拍我们现在在尝试反向输出,就是我们有很好的IP,改改在美国拍了,就比把美国那东西跟我们合拍了要更好一点。
3)水平差异:我们的这个社会发展的所谓的审美跟情感阶段,比美国晚了很多年。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还重视爱情,爱情电影电视剧还大卖。而这几年美国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爱情的电影电视剧了
4、如何走进好莱坞
中国需要用更现代的意象与体系、更世界的话语来实现“文化输出”,试图输出传统文化的努力,效果往往不佳。
传统文化局限性:中国的古典的文化,神话谱系等,跟欧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想自己这些东西拿出去,首先得建立这个神话谱系。才能让人看懂。例如欧美那些东西都是基于《圣经》的,大家都非常了解,《七宗罪》也好,什么也好,都是《圣经》加上莎士比亚式的“家庭关系”
制度局限性:中国实际上没有建起整套六大的那种绿灯系统来生产影视的产品线,中国现在最大的电影公司也得老板拍脑门,所以基本上中国最大电影公司在好莱坞相当于Mini major,没有那套复杂的系统。
措施:拿出新的东西,符合世界价值观
立足于我们接受全球的文化,然后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三体》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化,应该能做成HBO式的美剧。包括我们的《白夜追凶》。《白夜追凶》是好莱坞都没出现过的好IP,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拍起来。
例:音乐方面,韩国现在做得不错,例如鸟叔、BTS(防弹少年团),但那是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几代韩国音乐人把美国这套已经学得通透极了,门儿清。
现在内容出海还有漫长道路,但资本和品牌出海,我觉得是没有问题。
总结:中国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内生市场,长城以内,在激烈竞争中大家最后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内生市场;另外一条路就是你要想去全球,你就不要从北京出发去全球,你就去好莱坞,那里有全套武器装备和地图,就从那里出发去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