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赢得战争胜利,一要靠人,二要靠兵器,人与兵器结合得越好,战斗力就越强。
▲开战斗机?大过载飞行堪称极限运动了
在兵器各种属性中,与人最相关的一项大概就是舒适度了,但出于各种原因,这大概又是最靠后考虑的属性。在现有的各种一线兵器中,无论是坦克、步战车,还是战斗机,都是空间狭小,又要颠簸又要机动,时间稍长,就很不舒服。
但还是有那么一种一线兵器,它空间宽大,运行平稳,火力还猛,人呆在里面,舒舒服服的就能杀敌无数,甚至还能直接欣赏自己的战果。
▲不晃也不颠,还能忙里偷闲
什么兵器这么爽?炮艇机!
炮艇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美式兵器,而且,它还不是那些大军火公司的杰作,而是美军中的几个小人物脑洞大开,坚持不懈的结果。
炮艇机的理念起源得并不晚,早在20年代就有了。美国的一位飞行教官弗雷德·内尔森就曾经把机枪安装在DH-4双翼机上,侧向开火,扫射地面。虽然试验成功,但当时无仗可打,又赶上大萧条,美军表示,没需求没兴趣,于是夭折了。
▲装上两挺刘易斯机枪的C-47运输机
二战时期的1942年,炮艇机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出现了——美军炮兵上尉吉尔莫·C·麦克唐纳(Gilmour C. MacDonald)提出,把机枪装上运输机,用来持续攻击潜艇,这样就避免了扫射后必须得掉头再来的缺陷。
但当时美军认为,轻型轰炸机已经够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仅仅进行了在运输机两侧安装机枪的尝试,在东南亚战场上试用了一下。
▲轻型联络机大概就是这种,扛着火箭筒上……准头确实不好讲
1945年夏,麦克唐纳又提出将“巴祖卡”搬上轻型联络机,从侧面开火打击坦克的设想,然而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他的方案被忽略了。1947年,没有气馁的麦克唐纳再次上书,把“巴祖卡”换成机枪,但战争刚结束,又是没需求没兴趣的状态,方案遭到驳回。
看起来他要成为下一个内尔森了,不过这位小人物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麦克唐纳只留下了一张模糊的照片
1961年,此时的麦克唐纳已经是空军中校了,向战术空军司令部提交了一份名为《侧射火箭弹和航炮》(TransverseFiring Rocket And Guns)的报告,再提炮艇机设想,但美军高层钟情于各种高科技,对这种没有任何先进之处的“低配”方案毫无兴趣——就一个破飞机,一边架上枪就行了?不是来骗经费的吧?
用了近20年的时间推销,高层还是不理,麦中校只好自己干了,但他一个人搞不了,还得找几个帮手才行。
说来也算是先前的工作没白做,1961年底,贝尔空间系统公司的助理总工程师拉尔夫·弗里克斯曼(Ralph Flexman)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麦克唐纳,对炮艇机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西蒙斯和特里(右)
弗里克斯曼曾经当过飞行教官,人脉比较广,顺利的帮麦克唐纳拉到了人马——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约翰·西蒙斯上尉,以及航空装备部的两名军官J·D·波伦上尉和J·A·比尔特上尉,他们给这个“民间”项目起了一个名字——“追猎者”(Tail chaser)。
虽然是没有名分的非正式项目,但有了这些人的助力,很多事情也好办多了。西蒙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退出,不过他又拉来一个更合适的人罗恩·特里上尉(Ron Terry)来顶替自己。
▲在越南呆过的美军,都知道不间断空中火力支援有多么重要
特里当过飞行员,曾在空军多个岗位任职,见多识广,口才很好,善于“忽悠”。更关键的是,特里有在越南服役的经历,无论是经验还是判断力,可比坐办公室的某些官老爷强多了——凭借经验和直觉,特里对炮艇机大加赞赏,认为这个东西将非常适合越南战场。
这个小团队以一架T-28教练机和一架C-131运输机为基础,想方设法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逐一解决了飞行、弹道、瞄准和机体强度等技术问题。在拿到了理想的数据后,麦中校再次向上级汇报申请,由于有数据支持,再加上特里的口才,这一次美军高层被说服,麦中校的炮艇机终于修成正果,被“钦定”了。
考虑到节约成本,首先出场的炮艇机是两架机龄比很多飞行员还要老,在左侧加装了三挺7.62mm加特林机枪的C-47运输机。原本准备叫“战斗运输机”(FC-47),但由于战斗机飞行员们的强烈反对,只好叫做“攻击运输机”(AC-47),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飞机老旧,枪也不新,但两者相加却产生了非常神奇的效果。
▲炮艇机绕圈打的夜间效果
AC-47一般在夜间双机出动(因为北越习惯夜战),一架投照明弹一架射击,打完弹药后再交换角色,由此可持续数小时的火力压制——想象一下被三挺射速高达6000发/分钟的机枪在头顶上压着打的滋味。
在1965年12月8日的一次战斗中,AC-47前去支援在蓬山地区守卫一个高地的南越军队,从傍晚打到午夜,加特林机枪打光了20500发子弹,约300名北越游击队被消灭。
▲这样开火确实爽,但也能看出C-47空间的确小了些
炮艇机结构简单,对人员要求不高,出动成本很低,打击范围远超炮兵,滞空时间长(5-7小时),火力持续性好,随叫随到,极受驻越美军的欢迎,堪称人与武器相结合的最妙发明之一。
AC-47先后改装了53架,仅损失17架。后来,考虑到C-47机体空间有限,火力难以提升,美军遂将更大更结实动力更足(4引擎),上单翼布局的C-130和C-119作为炮艇机的载体,把M61“火神”20mm机关炮、博福斯40mm炮,甚至105mm榴弹炮都塞了进去,相当于一个炮兵连飞在天上,火力相当恐怖。
▲机炮加105,居高临下压着打……
观瞄设备也得到了升级,除了传统的目视瞄准仪,还加装了前视红外探测器、信标追踪器、雷达、模拟式火控等先进设备。软硬件升级后,炮艇机脱胎换骨,更加凶猛,不仅能高效杀伤暴露步兵,打击坚固建筑和装甲目标也不成问题,甚至还能投掷轰炸机也装不下的巨型炸弹。
在1971-1972年的旱季攻势和“后卫”行动中,美军所摧毁的装甲目标中,约55%是AC-130的功劳,战果还包括了上万辆卡车和数不清的步兵。相比之下,AC-130和AC-119的损失仅各6架,战斗效率非常出色——作战遇阻就呼叫炮艇机,几乎成了美军步兵的本能。
一位美国空军上校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可能并不是经常需要它,但一旦感觉到需要,你就会发现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
▲一架参加了海湾战争的AC-130,数数骆驼
后来,美军保留了AC-130这一型号,并不断加以改进,在入侵格林纳达、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炮火凶猛,加装了导弹的AC-130均有出动,肆无忌惮的收割了很多人头,战绩斐然,是不折不扣的“飞行炮兵”。
▲运行稳,空间大,一线最舒服的兵器
其实,炮艇机这种组合,无论是飞机,还是飞机上的武器和设备,都没有眩目的“前沿科技”,都是已经运用多年,非常成熟可靠的老装备。但只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件成本低,效益高,广受欢迎的“新兵器”。
但是,所有的武器装备,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炮艇机也不例外。
AC-47需要7个人才能发挥作用——两名飞行员,一名导航员,一名机械师,一名弹药手和两名机枪手。AC-130需要13个人,除了以上岗位,还有电气工程师、火控军官、电视操作员、红外操作员和四名炮手。
回顾炮艇机的诞生历程,更是如此,倘若没有那几个小军官的坚持和协作,就没有这种嫁接式发明的出现。
说到底,一切创新,最终还是人在思想上交流碰撞的结果。孔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个“三人行”,就将碰撞出更多火花——炮艇机的“创业团队”,不多不少,前后刚好就是6个人。
6个人的头脑,足以产生很多思路,6个人的才能,足以创造一项发明,6个人的智慧,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辆能装下6个人的车——凯迪拉克XT6,大三排,座舱占比超过70%,轻松容下6个人,就像炮艇机一样宽敞。
充足的空间,领先的降噪技术,14只高性能扬声器,手工打造的高档真皮内饰,通风加热座椅,三区独立空调,智能空气净化系统,创造出了“头等舱”的舒适度,用于商务交流非常合适。
雷达、红外、电视组成的观瞄探测系统,用来保障炮艇机能安全执行任务,平安返回。而XT6为了守护乘员安全,也可谓武装到牙齿——全车配备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6个摄像头,为乘客提供全方位安全监测,即使能见度很低,也能轻松感知周边情况。
智能主动式巡航、全彩HUD飞航显示仪、360°智能自动泊车等多达20项先进科技的运用,将时刻保证“六人行”的安全。此外,曾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体现出强大侦查能力的红外线夜视技术,凯迪拉克是最早将其转化为民用的汽车厂商,如今在XT6上也提供这项科技。
AC-130的四引擎动力充沛,二战期间曾为P-38、P-51等战机打造过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凯迪拉克,当然在动力上不会含糊。2.0T可变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在1500转时就能爆发出350Nm的强大扭矩,并一直持续到4000转。配合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智能四驱,提供四种驾驶模式,各种路况都能获得舒适而稳定的驾乘体验,就像炮艇机一样平稳。
在凯迪拉克XT6的心中,每个人都是VIP,每个人都有独立而舒适的位置,只要相聚在这个安全舒适的移动空间,一起前进,一起交流,就是一个机缘,就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发现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甚至改变世界的创造——在一起,就有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