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萧何的三笑留情

刘邦和萧何的三笑留情_第1张图片

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以萧何为功臣第一,让许多曾和他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们想不通:我们在战场上披坚执锐、一刀一枪打下的天下,萧何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从未亲临前敌,凭什么他的功绩就在我们前面。对此,刘邦提出了功狗功人的概念,即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人只是按照领导的旨意,就像猎狗听从猎人的驱使捕猎一样,捕获的功劳自然应该算在猎人身上。

其实不管功狗功人也好,刘邦口头上尊崇萧何,估计一是为了贬低武将的自我感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些武夫不能让他们过于跋扈了。二来恐怕也有把萧何放到众人对立面的意思。在刘邦心目中,萧何的功绩远没有刘邦口头上推崇的那么高。萧何虽然封侯,而且是万户侯,可是封地不仅不能和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封王的武将相比,就连身为文臣却在战争期间一直伴随刘邦身边的张良也比不上:张良的封地原本是三万户,远高于萧何。最后只是由于张良本人的竭力退让,才只封了留地给他。

萧何在刘邦未发迹时,算是刘邦的上司。沛县起兵反秦,刘邦也没赶上,那时刘邦还躲在沼泽里逃难呢。起义军本来是准备推选萧何当首领的,据说萧何是怕万一起义失败,当了首领会被满世界通缉,就推了刘邦出来当这个出头椽子。

虽说上下级关系倒了个儿后,萧何把自己的位子摆得很正,从来没有试图夺回放弃的权力,可是估计刘邦对这个昔日的老上司一直是不怎么放心的。所以时不时要敲打萧何一下,这似乎是皇权和相权寻找平衡点时必然要经历的一幕。

按《汉书萧何传》记载,刘邦对萧何的重大考验共有三次,萧何每次都应对得当,才使得刘邦难得在无辜大杀功臣的背景下对萧何三笑留情——手下留情,萧何最后才得以善终。第一次考验是楚汉对峙时,前方军情如火,刘邦屡战屡败,却有闲情屡次派人回后方慰问留守的丞相萧何,这不是倒了个个儿了吗?于是就有明白人来给萧何分析:刘邦现在野营风餐,面对强敌,浴血苦战,却还有闲心经常派人回后方来慰问,恐怕是不放心你,要经常派人来看着你。你看该怎么办?萧何于是把子侄都派到了刘邦手下供他驱使,“汉王大悦”——刘邦一笑。

第二笑是在汉朝建国后,由于诛戮功臣,造成了不断的反抗,刘邦不得不以皇帝之尊亲自率兵平叛。皇帝不在家,自然丞相要多当点家。于是萧何和吕后密谋,未报刘邦备案,诛杀被密报参与谋反的淮阴侯韩信。刘邦听说后,派人赶回京都,给萧何加官进爵。有个瓜农提醒萧何说,刘邦这个时候急着给你封赏,有没有觉得跟上次楚汉相争的时候有点类似,现在连韩信都造反了,刘邦还会信谁?你要是不赶快想办法补救一下,估计马上也就轮到您了。于是萧何辞掉了刘邦的封赏,相反还把家财全拿了出来,送到刘邦军队里劳军。史书记载:上悦——刘邦二笑。

第三次考验发生在刘邦亲征英布叛军期间。反正,只要刘邦看不到萧何在眼皮底下,马上就会对他不放心起来,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这次刘邦没有派人慰问,也没有给萧何封赏,只是不断派人来打听萧何的举止言行。萧何虽然也已经见怪不怪,可怎么应付却颇费思量:近亲都已经送到刘邦手下做人质了,家财也已经全部奉献给建国大业了,最后能献出的也只有自己这条老命了。自杀是过激行为,自污声名倒是可以牺牲一点。皇帝不是觉得我得民心吗,萧何就反其道而行,不断收买田宅,还做起了高利贷生意,显得对财富的兴趣远大于对政治的兴趣,这其实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率举国之兵出征灭楚时,不断派人向秦王要田要钱的故技,从而明白向皇帝展示自己在政治上没有野心,“上乃大悦”——刘邦三笑。领导很高兴,事情就好办了。

刘邦三笑,从此对萧何手下留情。而萧何从献上亲属,到献上财产,再到献上自身的声名,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专制环境下,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和萧何的三笑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