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

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_第1张图片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用户接收的信息有限,用户接收信息的渠道划分更加细,对于企业更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用有限的资源做更精准的事情。但现在很多传统企业,还停留在广撒网的营销方式,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企图用不同子品牌占据不同细分市场,然而每个子品牌却都像一阵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有人将“定位”称为继泰勒“科学管理”、德鲁克“管理学”之后,人类的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什么是“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这样的生活细节:当我们想检索一条消息,就会不假思索地打开百度;吃火锅的时候,顺便会点几罐加多宝或者王老吉;当你发现最近头皮屑较多,很有可能想到的是去买一瓶海飞丝。

搜索引擎还有bing、搜狗等不止一家,休闲饮料还可以选可乐、雪碧、美年达,自称有去头屑功能的洗发水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在上述的情境中,为什么我们下意识想起的不是它们?

如果我们的心里有很多个格子的话,占据着“搜索”、“凉茶”、“去头屑洗发水”这几个格子的,分别就是百度、加多宝、海飞丝,每当进入特定的情境,这些品牌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

这就是品牌定位的神奇力量。

一个品牌真正完成注册应该是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或者说,所谓定位,就是如何让你的品牌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这里的关键词是“心智”,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心里的那些“格子”。占据或没占据用户心智(我们心里的格子),有什么区别呢?《定位》里有个很好的例子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为了寻找黄金,对外守口如瓶。而几年后,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也航行到了美洲大陆,但他做了两件不同的事情:

一是把新世界定位为独立的大陆,与亚洲完全分开,这在当时引起了地理学革命;

二是大量写作,著书《海上旅行故事集》,介绍他的发现与理论。他有一封信,甚至在25年的时间里,被翻译成40种不同的文字。

在阿美利哥去世之前,西班牙授予他公民称号,还赐以高官厚禄。结果,欧洲人居然以为是阿美利哥发现了美洲,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新大陆(America)。

而哥伦布,不仅没能让自己发现的新大陆打上自己的名字,反而最终是在监狱度过余生。

结局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正是因为阿美利哥通过他的行动,成功将“阿美利哥=美洲”注入了民众的心智。

定位,正是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为什么说是“争夺”呢?

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过度传播和产品爆炸的时代:走进超市,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不下10种口香糖,20多种洗发水;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光餐饮店铺就有几十家;哪怕是汽车这样的高价商品,你都可以在福特、本田、丰田、现代、奔驰、宝马等等几十个品牌几百种车型里挑选。

这种消费者“选择困难”的另一面,就是企业的残酷竞争。那么多家公司,那么多条广告狂轰乱炸,我们消费者能记住几个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的单位。所以,固定电话号码通常只有7位,而白雪公主的故事里只有7个小矮人。

但特劳特给出了更狠的答案,他称之为“二元法则”:“在每个品类中,最终只会剩下两个品牌主导整个品类。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上帝和魔鬼。”

其实,随着竞争的加剧,某些行业甚至会出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残酷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进入用户心智,谁就意味着把竞争对手挡在了外边。那怎么才能成功定位,让品牌占据用户心智中的某个位置呢?


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_第2张图片


如何“定位”?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当然捷径。我们都知道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叫阿姆斯特朗,那第二位呢?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那世界第二高峰呢?

所以,第一家占据我们心智的公司很难从记忆中抹掉。比如,照相业的柯达,计算机的IBM,可乐中的可口可乐,等等。

从历史数据来看,第一名也确实占据着市场份额的大头,往往是第二名的2倍,是第三名的4倍,这个比例不会轻易改变。

然而,第一只有一个,除了行业领导者,其他企业又该如何定位自己?对于这些处于追随者地位的企业,定位方法之一,是与行业领导者“挂钩”。

比如,在定位时代早期,有这么一个经典案例:美国的第一大租车公司是“赫兹租车”,“安飞士租车”则排在第二。在没摆正自己的位置前,安飞士已经连续赔本13年。直到1962年,他们采用了新的广告语: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

神奇的是,自从承认自己是第二,安飞士就开始盈利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利用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二是关联赫兹公司,所谓“更努力”,消费者自然会想到是与赫兹相比,这就等于是把自己和行业老大绑在了一起,借上了势。

所以,当不了第一,就要争当第二。可如果连第二也争不上,该怎么办?没关系,哪怕是第三,只要定位好,也可以有肉吃。

比如七喜汽水七喜刚上市时,象征美国热情的可口可乐和“新一代选择”的百事可乐几乎垄断了整个清凉饮料市场,它们要想博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出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不同,避免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劲敌的直接交锋。

当时,七喜的总裁偶然注意到一篇报道说,美国人正日益关注摄取过量咖啡因的健康隐患。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都含有咖啡因。于是七喜汽水提出了自己的口号——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

通过这种“非可乐”定位法,七喜将自己与用户心智中的“可乐”形成对立联系,占据了“非可乐”饮料这个空位,于是销量陡增,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饮料品牌。

类似的,在中国品牌中,五谷道场曾凭借“非油炸”的定位,成为方便面市场的一匹黑马;而云南白药创可贴,用“有药好得更快些”的定位,成功与巨头邦迪区分开来。

所以,定位关键还是寻找顾客心智中的空位。

要想找到空位,你必须具有逆向思考的能力,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人都朝东走,那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空位往西走,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管用的战略对你同样也适用。

再举几个例子,面对以“豪华”著称的汽车发明者奔驰,宝马转而强调“操控”,稳住了阵脚;

在大型车扎堆的美国,甲壳虫提出“Think small”(往小处想),突出小尺寸,获得成功;富士山在世界高峰中排不上名,但以“日本第一高山”广为人知。

尽管做不了行业第一,但在尺寸、空间、特性等等维度上,企业都有挖掘出在细分领域“成为第一”的机会。某种程度上,公开承认自己是行业第二的安飞士也是第一,挑战市场领导者的“第一”。


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_第3张图片

小心品牌延伸陷阱

找到定位后,并非一劳永逸,还需要聚焦经营。因为企业家们往往有个毛病,他们很渴望“复制成功”,让新产品搭上老品牌的便车。而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掉进坑里。

可口可乐前董事长伍德鲁夫有句话广为人知:“假如我的工厂被大火毁灭,假如遭遇世界金融风暴,但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将重新站起。”伍德鲁夫能有此底气,全因为在顾客心智中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碳酸饮料的代名词。

这一认知如此强大,甚至连可口可乐自己都难以改变。所以,当可口可乐推出苏打水饮料Mr. Pibb时,就已注定了这一产品的失败。

在用户心里,可口可乐就是可乐,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同样,茅台也推出过茅台啤酒、茅台红酒,结果可想而知。陷入了“品牌延伸陷阱”。

从顾客心智出发,就能看出错误所在。这实际上是跷跷板原则:一个名字不能用来代表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产品。一个上升,另一个就会下降。

我的某位朋友就讲过一个故事,家乡有一上市企业,叫“新希望”,卖猪饲料起家,后来进行品牌延伸,同时卖牛奶,但品牌还叫“新希望”。他忍不住吐槽,“看着牛奶袋上的三个字,怎么有人能喝得下去?”

就像百度外卖,百度糯米,我刚听到这样的叫法时就是很纳闷,百度是做搜索的,你想延伸其他业务,换个名字不行么?就像阿里本来做B2B业务,后推出了C2C业务,直接叫淘宝;又推出B2C业务,先附着在淘宝上,后果断换名字为天猫。再比如腾讯,如果微信叫QQ✘✘,相信肯定不会有现在的地位。

从定位理论来看,这无疑掉入了品牌延伸陷阱。既卖饲料,又卖牛奶,本无不可,甚至同属农产品,这种延伸貌似还颇为合理,但因为共用同一个品牌名字,用户会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抵触。

磐龙商学告诫企业家,如果是公司重磅产品,切记避免品牌的盲目延伸。

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定位》一书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那时候书名还叫《广告攻心战》)是在26年前的1991年。

在互联网营销大行其道的今天,“定位”理论已经显得非常古老了,它的有效性也在遭受质疑。比如,有人提出,定位理论针对的是过去工业时代产品过剩的情况,提出用定位来打品牌,通过管理消费者的认知来营销产品,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媒体、渠道、用户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典型的场景:一个整天泡在直播网站的年轻人,可能根本看不到“去头屑,用海飞丝”的电视广告,而网红主播的一句安利,却可能直接让他购买一个你根本都没听说过的品牌。

这世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也不会有通行千百年的理论。小编觉得,对“定位”理论的质疑,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定位”理论已经行不通了。试想,直播网站也是各有定位的,自媒体营销的前提,也是首先确立自己在用户心智中的认知。

如果你问我,“《定位》过时了吗?”我会反问,“《孙子兵法》过时了吗?”是的,有些招式会变,但精华依旧在。

“定位”也是一直在调整的,就像麦当劳,当初主打儿童市场,现在是年轻人的聚会地,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去尝试。



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_第4张图片

更何况在小编看来,“定位”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理论。

小编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有道鸿沟叫认知,衡量认知水平有一重要指标,便是掌握思维工具的多寡。而作为思维工具和思维方式的“定位”,不仅没有过时,反而特别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今天,你是否思考过如何定位自己?在别人眼中,你希望与同行有何不同?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当下游戏的名字就叫定位。而且,只有玩得更好的人才能存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磐龙商学| IBM靠它扭亏为盈,王老吉靠它实现了6年间从1亿到120亿的销售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