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皮影史诗《女娲补天》的意见

优点:

1、选材好,《女娲补天》这个神话剧目与皮影戏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皮影戏的特色和气质。女娲补天是我国影响最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翻开每本中华故事集最开始就是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的故事。这个故事用皮影戏的方式演绎,用声光效果和皮影特技表现神话剧里的奇幻场面,如上天入地、洪水汹涌、隔沟滚磨、隔梁穿针、舞蹈等场景,非常好看,达到剧目与剧种两者比较完美的契合和吻合。

2、发挥了艺术想象力,丰富并完善了一个较为全新的神话故事。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几乎是深入人心,而且在好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关于女娲目前发现资料最早是在西周,在一部叫《史籀篇》的书籍里,这本算是中华民族最萌芽状态的字典,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关于女娲的传说兴起是在战国时代,女娲在《楚辞·天问》里“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作为一部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提出100多个问题的文学作品,说明人们在战国已经对女娲有普遍的认识了。伏羲,出现于《周易·系辞》第二章里,“古者庖牺始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在《楚辞》后来的十多部古籍中都有关于女娲的描述,如《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帝王世纪》《汉书》《风俗通》《独异志》《路史》《绎史》等等都记载有这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这些不同的古籍对女娲补天有着大致相同的描述,说是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互掐,爆发一场大洪水,最后女娲用五色石补天。这样的传说似乎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据说在上古时代,人类确实是遭受了一次全球性的史前大洪水。面对这样的一次毁灭性的大灾难,我们中华大地留下了女娲补天的传说,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始祖最初的认识,也是对上古时代人类灾难历史的记忆复原,更是对那个时代大自然风貌的自觉探寻。但是,女娲传说也是有漏洞的。首先女娲是神还是人?长什么样子?那个年代居然也有不和谐因子,水神与火神的互掐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那么女娲和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之前到底有无关联?

另外,关于女娲还有很多故事,其中还有她和伏羲成婚创造了人类的婚姻。因此,这个戏就是在充分发挥编剧想象力的基础上,把女娲补天和与伏羲成婚有机揉和并加以重新编织,完善了原本有漏洞的女娲补天故事的同时,将女娲具象化,把女娲作为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不是神,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心智慧、有情有意以及睿智思想的风里希,创造了一个新的女娲形象,还原了远古洪荒里华夏民族始祖——风里希和庖牺氏带领人们坚忍不拔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

3、这个戏看到了编剧的用心,把很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知识化在了剧本里面。祭祀文化、狩猎、星象占卜、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事的演变、人类住房从洞穴到树居到最后房子的演变,规矩的解读,果酒的发现,畜牧饲养、石器工具到铁器工具的变化,上古时代的乐器,八卦的来历、洞房的传说,婚姻制度等知识。这些知识点似是不经意分散剧本各处,却能处处体会到编剧前期下的功夫,写作中期的精心设计,让后期看戏观众无意间获得知识。然后选取的人物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个个有来由。这也算是编剧的有意为之吧。

不足:

1、某些人物设计功能单一。该戏也确实有史诗的特性:熟悉的故事情节、跨年代的故事背景,庞大的人物群,塑造了风里希、庖牺氏、风曼等众多人物。但不得不说得是,里面一些人物其实没有太多作用的。风里希的弟弟风里杞在第一幕里出现,第二幕就说了一句“姐姐,这个壮汉是你的男人吗?”然后莫名其妙死亡,是编剧的有意设计,但是这个人物设计太简单化。另外还有人物表里的主管农耕的阴康,主管渔猎的阳候,着墨不多,好像就是第二场里为用铜制造农耕工具,在征求是否让庖牺留下来时,附和风里希观点。葛天、纪通也是这样。然后是影像资料通过这几个人表现两个部落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然后就是第三幕里这几个人之间的互相通婚生下孩子然后在发洪水时回来救灾。

另外,设置鸲夫是为了给风里希和庖牺氏两人之前的恋情设置障碍,但是好像不足以阻挡两人之间的恋情。而且第一幕结尾刚写鸲夫与风里希萌生爱恋,第二幕刚开始风里希与庖牺氏一见面就四目相对一见钟情。风里希这么容易移情别恋?可能不可能,只是鸲夫对风里希是单方爱恋,风里希对他只是当做弟弟来看待,后来遇见庖牺,他留下是为风里希疗伤,因为前面风里希脚扭伤,在治病过程中,风里希与庖牺倾心长谈,发现了伏羲部族不同于女娲部族的技能,为庖牺的魅力吸引萌生爱恋。

2、题目是《女娲补天》,第一幕说风里希继位,第二幕说与庖牺联姻,第三幕才说到补天。前面一直在写风里希坚持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同时解读女娲和伏羲以及远古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如果从现有题目来看,入戏慢,前面也似乎没有什么铺垫,可否改题目为《女娲与伏羲》。

3、某些说法欠妥。第一幕风曼在上一辈部落首领女娲风艾丁去世后唱的一段,说道风艾丁统领氏族十三年,还有什么三十六氏,四十岁让氏族之长。不符合实际,当时人类还没有文字,还是结绳记事。而且里面提到当时结英雄结,说明当时是结绳记事,关于年的概念是没有那么确切的。还有,第一幕里风曼带领大家祭后土开耜,里面提到祭祀了后土大帝,诸如还有后土大帝会保佑我们的,第二幕刚开始祭祀天地后土等这样的说法不正确的,应该直接说祭祀后土。因为后土,后指女性君王的尊称,土指母,后土指老祖母,祖先。还有,第二幕浍河秋汛,水涨数尺。一般河水的汛期都是在夏天,特殊情况是下暴雨才会有河水涨。

4、众多的知识点,有些是融化在剧情里的,有些是一笔带过的。如,观象台通过观测天象占卜气候,规矩是融合在故事里,推动剧情发展的,但是有些是浮在故事表面的,没有化在里面,简单一句话提到的,取掉部分剧情都不受影响。还有的是刻意为表现这些知识点而设置情节,导致入戏慢。如在第三幕,为表现当时织网和磨制弓箭的劳动场景,表现当时的乐器,笙簧,设置了简单的一个场景,为设置而设置,倒显得剧情拖沓。其实在画外音里,直接就是三月三的场景多好。

5、道白和唱词风格需要统一,包括符合人物身份,符合时代背景,前后统一。剧本里风里希说出这样的语言,族长有奉献的义务,没有包庇过错的特权。风里希在扭伤脚以后,唱的革故鼎新是正道,奋发有为趁壮年,类似还有创新、改革这样的字眼,这是不符合人物身份;风里希见到庖牺说,我叫风里希,也有一个希字。这是不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还没发现文字;庖牺说的话也要贴近人物身份,如说出一定要倾囊相授,貌似不太符合。

6、画外音只需要简练的语言交代背景及生活环境即可。

追求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更是从古至今人类世界的共同期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女娲补天》发生在以风里希为代表的女娲部落和以庖牺为代表的伏羲部落之间的故事传达了中华始祖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经过修改,该戏能更好地传递出编剧想要表达的思想,达到努力追求的艺术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大型皮影史诗《女娲补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