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笔记

最近在看《长尾理论》,于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摘录的语句,笔记和想法。


【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


这是在书中某位美国影音大佬在接受媒体采访说出的话。从个人角度,我是满认同这样的观点。我们把这个观点分成三个部分,基本上所有的流行趋势都是被年轻人所推动的;我们社会高层或者说领导者,是在通过某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媒体信息来控制年轻人;年轻人是不能被控制的。


我们可以看红遍全国各种段子、网络,国内外的新鲜趣闻,无疑都是年轻人首先获得消息,然后通过年轻人活跃的渠道进行,全速传播,然后形成一种流行。年轻人能够引领趋势,也就是在上面所说的几个关键动作上面,具有其他年龄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是跟容易感知趋势,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新鲜事物的包容能力往往会比较大;然后年轻人容易造就趋势,他们对信息的认知,相对更加线性,简单点讲,一旦迷恋一个东西,不太会受到干扰,这有利于趋势的忠诚感,趋势不是信息,而是认知忠诚;再则,是适合趋势的传播运作,年轻人具有比其他年龄人更加强烈的团队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兴趣、来源于认同、来源于天然的集居环境(学校),使得年轻人在传输信息的时候更容易形成集群效应,也就是特别容易团伙作战;最后,年轻人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所以经常会没事找事儿。这四点让年轻人成为趋势最天然的缔造者。


之前有句话叫得民心的天下,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改为得年轻人者的天下。所以有媒体或者高层想控制年轻人,是一件非常能理解的事情。他们会通过官方渠道,通过官方数据,通过专家,来告诉年轻人这个怎样,从而能够控制年轻人。但往往这种做法在现在的环境行不通。在属于“买方市场”的今天,接收方具备更高的权限。信息的制造更加容易,信息的传递更为及时,沟通成本越趋减小。


举个例子,今天鹿晗和关晓彤在一起了,他们不用做任何宣发或者上报纸上电视,直接发一个微博就搞定了。同时千千万万的人也可以非常方便的在媒体上轻易的发布相应信息。使得整个信息的量就非常大,而且所处的维度将会更多。然后就是传递,咱么所有的信息全部分解成声音、映像、文字后,那么它将作为数字在互联网上传播,所以我们对于信息的探求几乎不存在滞后性。鹿晗发布微博不到半小时,感觉全世界的都知道他在虐狗了,对吧。最后就是沟通成本的问题。信息这么多,又传的这么快,那么我该信谁的,不懂应该问谁。在信息检索如果智能的时代,你完全可以非常轻易找到你想找到的人,同样找到最信任的人,你可以非常轻易的跟他产生沟通(用钱或者用其他资源互换),对你所有疑问的问题进行快速的解答。这三点都说了,单一信息媒体是无法在这个市场形成寡头的,也无法通过一些方式来控制年轻人的想法。

【其消费者的行为往往是最有用的指示信号,因为他们的动机与我们最为统一。】


这句话就非常有意思了。上面我们讲到,我想买一个东西,我想看一本书,我想求证一个信息是否正确。那么我们繁琐的信息而又快速迭代的信息海中,怎么去找到自己认为最靠谱的信息。那就是寻找和自己动机最统一的人,为了同样的目的,那么评判信息的标准也会更雷同。所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想买一个手机,他到底好不好,我会愿意去问买过他用过他或者正想买的人,而不是某位对这个手机有研究的专家;我想看一本书,我会找一个和我读书兴趣类似的朋友,问他买了什么书,而不是去问一些专业作家什么书好,而是。为什么呢?一个是动机同意让人觉得能够信任,是如此大的沟通成本是否换回来等比的收益。去问一个专家,可能要花钱花很久的时间,就算他推荐的是正确的(前提不知道动机是否统一,也有可能不正确),但是不一定是适合你这个阶段的满意答复。有时候,我们要的不是正确(正确的评判是相对的),而是合适。我买个手机,我问一个专家用了一千块,他用了三天来给我研究这个,告诉我很多理论和推断,讲出了符合大众逻辑的结论:这个手机内存,缓存,什么芯片,什么电池什么乱七八糟。同样我问一个买过手机的人,他会马上回复我,那个好用,然后我就买了。所以,成本和收益是否对等这是个关键。


欸,咱们在想。由于年轻人的新鲜信息接受度、信息传播能力、信息的忠诚度、集群效应、然后时间又多。是不是这种动机统一会更稳定,比如吃饭、睡觉、喝水,很多问题的动机都相对牢固的驱动,所以年轻人更会相信和用户懂自己的人,而不是官方媒体。哈哈哈又解释了第一段话。


看完不给红包的都是老流氓,我不管。

一则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