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个自杀的孩子,29个出身自教师家庭

76个自杀的孩子,29个出身自教师家庭_第1张图片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个小时就有11个人死于自杀,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90.2%集中在11-14岁,其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孩儿进入青春期比男孩早,思想也更早熟。

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在上学之前的7点多钟,从6楼自家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5年4月12日《深圳晚报》报道:两个初中生因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责备和误解,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相约服用安眠药自杀,最终因服用的是“假药”而捡回性命。

2014年11月中旬,河南省在同一天就有两例女初中生跳楼自杀的事件。一起发生在南阳,一起发生在焦作;前者因在考试时被老师批评和惩罚,后者疑因家庭作业未完成被长时间罚站。

2016年6月15日,山东省惠民县一小学生疑因不堪家庭以及学习压力于晚上九点上吊自杀。

2016年5月24日,广东省英德市一五年级学生被发现吊在学校一教师宿舍楼窗下,现场留有小涂的一封“死书”称“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但他却不受控制地做了很多坏事。”他还在“死书”中和父母道别,“希望父母好好的”。

2017年1月26日下午,甘肃兰州市安宁区一位8岁男童家中锁门自杀,原因是写作业问题遭到家长训斥。

  在没有看到“中国儿童自杀报告”这组数据之前,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更没有留意过这个现象,毕竟我们身边这样的实例不常发生。但看到这样一份触目惊心的数据之后,我很庆幸我能在悲剧发生之前看见。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孩子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家庭北大某教授曾经研究过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的生活背景,发现其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除此之外还有是医护、公务员、管理人员家庭所占比重也挺大远不如教师

这些职业的家庭悲剧出现比重较大,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他们在心里上形成了某些定势,而这些定势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的某些性格,最终酿成悲剧。

第一:这些职业的父母,多会产生我是权威的感觉,“我比别人更拥有道德上的优越性、更有能力判断是否正确”的思想。从而不能平等沟通。

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过度自信。大多数时候是“管理”而不是“引导”,角色混乱,把家里当单位,格外严谨,强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轨道前行,不可以有任何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孩子总是处于屈从的状态,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他们的认知体系下,他们的职业或社会地位是相对成功的模版,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他们的标准,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

他们要强上进,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有着自己的一帮学生和下属;他们工作勤奋,兢兢业业,有时候甚至把单位当成了家,把家当成了职工宿舍;他们演绎律己,容不得半分差池,也依次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在同龄人中格格不入,同时又因为身上“XX的子女”的标签倍受老师偏爱,引起同学的不满,变成冷暴力的靶子。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自卑,交友面越来越窄,甚至叫不到朋友。

一个性格不健全的小朋友,长期处于忧郁无处排解的状态,任何一个引发自杀悲剧发生的诱因,都可能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他们性格形成的阶段,家庭生活的环境,父母的态度都极为重要,建议这些行业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倾听、理解、尊重和平等。

1、当他有表达欲望的时候,无论是什么话题,都必须耐心倾听,尽量给出引导性的建议(不要强加)让他知道你在认真倾听,没有敷衍,这样他倾诉的愿望才不会被打破。

2、孩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崩溃大哭,会生气摔东西,一味强硬的从表面制止他的情绪,倒不如认真去了解他会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让他觉得你懂他。愿意跟你倾诉,然后从做出正向的引导。

3、他应该有要有让不让同学老师知道自己父母身份权利,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也有自己独立爱好的权利,而不是被你完全规定的好。你在工作,在社会上行走有自己生活的圈子,父母和学习不该是他的全部。孩子的负面情绪,大多源于日常生活中家长埋下的隐患,不要老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

4、学会建议而不是命令。有了自己思想的孩子,你的建议他不一定会听,但你的命令他的内心一定是拒绝,这个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叛逆期。其实叛逆期并不只存在于某个年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这一点已经身为家长的你从自身应该会有很深的体会。

孩子是上天赐予每一对父母的礼物,它承载着我们爱和希望,相信大家从医生手上接小小的他时,心里想的都是他能健康,而成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那么请保持这份难得的初心,孩子需要倾听、理解和尊重,平等环境下生长,身心才会更加健康!

我们已经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看了自己好几十年了,再在孩子身上粘贴一个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放平心态,欣赏这个由自己而生,相同却又不同,不断制造惊喜的小家伙不是更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76个自杀的孩子,29个出身自教师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