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悟敬畏之道(原创)

读《论语》,悟敬畏之道(原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敬畏,《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又敬重又畏惧。“敬”是高度,“畏”是底线;“敬”是追求正确价值,“畏”是懂得自律。有“敬”才会生“畏”,有所为才懂得有所不为。品读《论语》,感慨孔子的敬畏之心,觉敬畏之心对于现代人的重要。

一、敬畏生命

原文①: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述而》)

释义:孔子小心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

感悟:

        法国的人道主义者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据史怀哲自己说,1915年9月的某一天,他坐驳船去出诊行医,在沙滩的左边,他看见四只河马和它们的幼崽在河中游泳,他有说不出的感动,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概念:“敬畏生命”。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而敬畏生命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阐述得很明白了。

        斋戒关乎祭祀,祭祀关乎天地鬼神和祖先,战争关乎家国存亡、人民的生命,疾病关乎个人生命健康,说到底都是关乎生命的大事,不能不心生敬畏。祭祀先人,是不忘生之源,是对活着的人的告诫,所以要心存敬重。有人说,孔子强调对鬼神要有敬畏心理,主张生死相通,做人与敬神态度应一致。我很赞同。国与国也需和平相处,不随意发动战争,这不仅是和谐世界的需要,也是对本国人民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原文②: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袛。’”子曰:“丘之祷久矣。”

释义: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文中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

感悟:

        孔子生了重病,也祈祷,这样的祈祷不是说孔子贪生怕死,而是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的看重、敬重。一个人看重生命才不会蹉跎岁月、荒废人生,敬重生命才会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孔子并不相信鬼神,《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并不排斥鬼神,相反,孔子对于死亡很敬畏,对死者很敬畏,对死亡的敬畏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死者的敬畏就是对生者的尊重。所以,对死者,孔子主张“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家有丧事者,“虽狎,必变。”

二、敬畏自然

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释义:孔子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捕鱼;用带绳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感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总书记针对生态问题讲话时就引用了“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这句话,强调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佛教主张不杀生,弘一法师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装水的碗,以免蚂蚁或虫子爬上遗体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孔子对生命的尊敬不同于佛徒,他并不主张不杀生,相反从“三月不知肉味”中证明孔子是杀生食肉的。孔子主张的是生命的繁衍,反对的是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对自然毫无敬畏,贪得无厌的猎取,到头来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也有人说用鱼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射飞鸟与射巢中鸟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戕害生命,我觉得不是这样,鱼钩钓鱼,留有余地;不射宿鸟,不赶尽杀绝。人和自然的相处,不是不可取食于自然,而是不要破坏自然规律,不要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以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延续人的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三、敬畏圣贤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惧畏。他轻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

感悟: 

        我们且不去比较君子与小人,也无须说敬天命,我们只说“畏大人”和“畏圣人言”。我觉得大人在此不一定指地位高的人或比自己年长的人,更多的应该指德行高尚、学问精深的人,他们为民服务,为国分忧,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以毕生之力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脊梁。敬畏这样的人,能够提升社会正能量,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道德风尚,激励千千万万的人“见贤思齐”,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前进。而聆听圣人教诲,修善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是使自己无悔于人生的一条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悟敬畏之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