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命运追求----《我不是药神》

          电影《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仅票房可观,口碑也非常不错。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本文主要从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社会现实分析电影的成功之处,并探讨底层人物的思想观与人生价值追求。

小人物的命运追求----《我不是药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小人物的命运生活

《我不是药神》是关于一群小人物对抗高价慢粒性白血病成功的一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与他的伙伴在历经各种风雨后,成功把慢粒性白血病药逐渐引入中国医药,促使中国医药改革的事迹。

主人公程勇是一个走私印度保健品的落魄老板,生意不好,总是入不敷出。一天,他的店里走进了一位慢粒性白血病患者,引起了他对慢粒性白血病和印度格列宁的了解。之后,房租交不起,卧病在床的老父亲需要照顾,还有婚姻失败,宠爱的儿子将要被离异的妻子带出国,这些生活的压力让这位老板挣扎,直到直不起腰。走投无路之际,他走上了贩卖印度格列宁的道路。

他走进了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与一群患者结为朋友,一起贩卖格列宁。刚开始,他是为了赚钱而贩卖格列宁,500的药钱卖到5000,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他赚了一大满钵。可是赚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危险的边缘徘徊,最后他退缩了,转让了贩卖格列宁的权利。用卖药的钱投资了厂房的生意,与昔日的朋友不见踪影。

直到昔日好友的妻子央求他拯救朋友,他才发现生命是如此脆弱,慢粒性白血病是如此的让人痛苦不堪,高价的格列宁是如此的让人痛恨。程勇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最后毅然决然的舍弃自身的利益,牺牲自我进购印度格列宁。从进价2000到卖500,从上一次5000到500的价格转变,是程勇内心升华的转变,是程勇对自我的认识,是程勇内心思想后的碰撞升华,是程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尽管程勇最后入狱,但他却为慢粒性白血病患者争取到了最大利益,为他们做出了贡献,为格列宁进入中国医药做出了贡献。

《我不是药神》中的其他小人物是程勇的伙伴,他们是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代表,有许许多多的患者像他们一样在夹缝中生存,靠格列宁续命。吕受益是一个慢粒性白血病患者,他挺直的背脊因为慢粒性白血病弯腰,他走进程勇的店对他来说不知是悲还是喜。因为想活,所以不放过任何机会,即使被病魔折弯了腰,家庭也被他所累,但是因为一直有希望,有儿子给爸爸的勇气,所以再苦再痛也咬牙挺过去。但是在历经喜悦又跌到尘埃处连累家庭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怕了,所以他自杀了,解脱自己,解脱家人。这是慢粒性白血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也是最无奈的做法。黄毛也是这样一个人物,所以他出来了,不愿拖累家人,就这样在外面得过且过,自生自灭吧。但是他也不想死,也有生的希望,虽然说不拖累家人,但有一线希望也不放弃。因为病痛,他素来是一个内敛沉默自尊强的性子,但又有讲义气、有同情心的一面。他虽不屈服于慢粒性白血病的折磨,一辈子却这样慢腾腾的过,当最后鼓起勇气想要改变的时候,想要为自己好好的活下去的时候,生命却在此终结。还有渡人渡己的牧师,为女儿跳舞的思慧,其他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生动的展现了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绝望生活。其中的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让多少人泪目,让多少人为他们心酸。

影片中所表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有非常鲜明的人性化特征。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有血有肉的小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观众们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其中的心酸与无奈。

二,小人物的价值追求

《我不是药神》中慢粒性白血病患者都是为了活。每年每天都有患者去瑞士格列宁公司抗议高昂的价格费用,每天都有患者家破人亡,每天都有被病痛折磨至死的患者,慢粒性白血病带给家人们的只有绝望,但是只能不放弃,坚持的活下去是他们的追求,是家人们的追求。吕受益、牧师、黄毛、思慧是千千万万对抗慢粒性白血病的代表。他们尽管挣扎在崩溃的边缘,但活下去依然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不放弃是他们咬牙的坚持。他们不只与病魔做抗争,也与高昂的格列宁做抗争,格列宁是续命的药,高昂的价格却是要命的药。作为患者和患者家人,他们最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对高昂价格的无力。因此,他们竭尽全力抗争高昂价格,为的只是能有药吃,能活下去,能有更多的患者能及时吃上药,而不是一拖再拖致病情恶化。他们最大的追求就是所有慢粒性白血病患者能吃上便宜正规的药,拥有健康的身体。

程勇是无意进入到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中的。在这之前,他就是一个小商人,有父亲,有儿子的家庭生活,普通市民的小市人形象。但是当他踏入慢粒性白血病患者领域时,他就有了不一样的思想。他刚开始是为利益所以贩卖格列宁,这个时候他只想赚钱,并不了解患者的生活。他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每个普通人都有的想法,是人物最真实的一部分。但是让程勇没想到的是,他会与这些患者伙伴成为朋友,成为他落魄后的患难之交。他最后因法律退缩后,开工厂,不再与他们有交集,似乎对程勇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他真正站到昔日好友面前时,当吕受益崩溃自杀时,这对程勇的冲击非常大。程勇内心思想的碰撞冲击让他得到升华。他深刻认识到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不容易,格列宁有多的珍贵,钱的难处。深刻意识到疾病夺取的无数人生命,意识到疾病患者对病魔的抗争,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程勇决定重操旧业,卖假药,这一次,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千千万万的病人,救千千万万人的命。程勇的转变,是程勇意识到生命珍贵无价,意识到只有有人做出了努力,才会有人存活,才会有生的希望。程勇对病症患者的救赎,亦是程勇对自我灵魂的救赎。应该说,到此刻,程勇找到了实现他人生价值的道路,为格列宁奋斗,为无数缺药的人奋斗,为生命奋斗,为医药体制的改革奋斗。

三,小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故事陆勇的事迹,陆勇是一个慢粒性白血病患者,昂贵的格列宁让他一无所有。迫于生存经济压力和病痛的折磨,陆勇找到了便宜的格列宁药,随后发展为病友带药。电影把一个经历者变为一个没患病的普通市民旁观者,更具有感染性。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医药改革的关注和思考。《我不是药神》触及法律对现实医药的改革处置,触及法律与情义之间的矛盾。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张长林是影片中的药贩子,利用卖假药赚取了高额利润,坑害和欺骗了许多人。而现实生活中不也有许多类似这样卖假药的药贩子存在吗?

程勇是现实生活中为了家庭拼搏而又怯懦的中年人形象,他们陷入人生低潮,为事业忙活,为了钱而活。但是他的转变也是无数中年人特有的品质,有同情心,有人性的光辉,只要人性没有泯灭,也可以做英雄。众多白血病患者缺药的现象反映的是现实社会医疗改革的不完善,高价药的现象反映的是社会对抗癌药的不关注。公司的垄断与法律的保护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守法与违法是程勇内心的挣扎,程勇最终决定救助他人,违反法律;曹警官最后放弃抓捕程勇,自愿停职,表现的都是情与法不相容的社会矛盾。

正规厂家研发新药,卖出天价药,百姓看不起病,要求降价是双方的矛盾,国家应该想办法平衡二者,因为哪一方都没有错。从理性上看,程勇是贩卖假药的,厂家是生产真药;从感性上看,我们看到了程勇的努力与善良,正规厂家的冷漠,法律的情法不容。影片最后讲述了现实中的政府下大了零关税的进口药,将格列宁划入医疗保障等,这是社会的进步。

小结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商业题材,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电影情节的巧妙设置,而在于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体会。




参考资料

苏世昌 《我不是药神》:草根英雄与生活镜像 期刊

陈献勇  现实主义的回归于转型---《我不是药神》的文华解读

叶子郁 《我不是药神》:解析该片成功的要素及其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周星  触及现实深度表现的鲜活艺术创作---《我不是药神》的情感与理性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人物的命运追求----《我不是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