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提供的5种数据结构已经足够强大,但除此之外,Redis还提供了 诸如慢查询分析、功能强大的Redis Shell、Pipeline、事务与Lua脚本、 Bitmaps、HyperLogLog、发布订阅、GEO等附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在某些场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介绍如下内容:
·慢查询分析:通过慢查询分析,找到有问题的命令进行优化。
·Redis Shell:功能强大的Redis Shell会有意想不到的实用功能。
·Pipeline:通过Pipeline(管道或者流水线)机制有效提高客户端性能。
·事务与Lua:制作自己的专属原子命令。
·Bitmaps:通过在字符串数据结构上使用位操作,有效节省内存,为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HyperLogLog:一种基于概率的新算法,难以想象地节省内存空间。
·发布订阅: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通信机制。
·GEO:Redis3.2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功能。
许多存储系统(例如MySQL)提供慢查询日志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定位系统存在的慢操作。所谓慢查询日志就是系统在命令执行前后计算每条命令的执行时间,当超过预设阀值,就将这条命令的相关信息(例如:发生时 间,耗时,命令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Redis也提供了类似的功能。
如下图所示,Redis客户端执行一条命令分为如下4个部分:
1)发送命令 2)命令排队 3)命令执行 4)返回结果
需要注意,慢查询只统计步骤3)的时间,所以没有慢查询并不代表客户端没有超时问题。
(一)慢查询的两个配置参数
对于慢查询功能,需要明确两件事:
·预设阀值怎么设置?
·慢查询记录存放在哪?
Redis提供了slowlog-log-slower-than和slowlog-max-len配置来解决这两个 问题。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slowlog-log-slower-than就是那个预设阀值, 它的单位是微秒(1秒=1000毫秒=1000000微秒),默认值是10000,假如执 行了一条“很慢”的命令(例如keys*),如果它的执行时间超过了10000微秒,那么它将被记录在慢查询日志中。
如果slowlog-log-slower-than=0会记录所有的命令,slowlog-log-slowerthan<0对于任何命令都不会进行记录。
从字面意思看,slowlog-max-len只是说明了慢查询日志最多存储多少 条,并没有说明存放在哪里?实际上Redis使用了一个列表来存储慢查询日 志,slowlog-max-len就是列表的最大长度。一个新的命令满足慢查询条件时被插入到这个列表中,当慢查询日志列表已处于其最大长度时,最早插入的 一个命令将从列表中移出,例如slowlog-max-len设置为5,当有第6条慢查询 插入的话,那么队头的第一条数据就出列,第6条慢查询就会入列
在Redis中有两种修改配置的方法,一种是修改配置文件,另一种是使用config set命令动态修改。例如下面使用config set命令将slowlog-log-slowerthan设置为20000微秒,slowlog-max-len设置为1000:
config set slowlog-log-slower-than 20000
config set slowlog-max-len 1000
config rewrite
如果要Redis将配置持久化到本地配置文件,需要执行config rewrite命令:
虽然慢查询日志是存放在Redis内存列表中的,但是Redis并没有暴露这个列表的键,而是通过一组命令来实现对慢查询日志的访问和管理。下面介绍这几个命令。
(1)获取慢查询日志(slowlog get [n])
下面操作返回当前Redis的慢查询,参数n可以指定条数:
127.0.0.1:6379> slowlog get
1) 1) (integer) 666
2) (integer) 1456786500
3) (integer) 11615
4) 1) "BGREWRITEAOF"
2) 1) (integer) 665
2) (integer) 1456718400
3) (integer) 12006
4) 1) "SETEX"
2) "video_info_200"
3) "300"
4) "2" ...
可以看到每个慢查询日志有4个属性组成,分别是慢查询日志的标识 id、发生时间戳、命令耗时、执行命令和参数
(2)获取慢查询日志列表当前的长度(slowlog len)
例如,当前Redis中有45条慢查询:
127.0.0.1:6379> slowlog len
(integer) 45
(3)慢查询日志重置(slowlog reset)
实际是对列表做清理操作,例如:
127.0.0.1:6379> slowlog len
(integer) 45
127.0.0.1:6379> slowlog reset
OK
127.0.0.1:6379> slowlog len
(integer) 0
(二)最佳实践
慢查询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找到Redis可能存在的瓶颈,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slowlog-max-len配置建议:线上建议调大慢查询列表,记录慢查询时 Redis会对长命令做截断操作,并不会占用大量内存。增大慢查询列表可以 减缓慢查询被剔除的可能,例如线上可设置为1000以上。
·slowlog-log-slower-than配置建议:默认值超过10毫秒判定为慢查询, 需要根据Redis并发量调整该值。由于Redis采用单线程响应命令,对于高流 量的场景,如果命令执行时间在1毫秒以上,那么Redis最多可支撑OPS不到 1000。因此对于高OPS场景的Redis建议设置为1毫秒。
·慢查询只记录命令执行时间,并不包括命令排队和网络传输时间。因此客户端执行命令的时间会大于命令实际执行时间。因为命令执行排队机制,慢查询会导致其他命令级联阻塞,因此当客户端出现请求超时,需要检查该时间点是否有对应的慢查询,从而分析出是否为慢查询导致的命令级联阻塞。
·由于慢查询日志是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也就是说如果慢查询比较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丢失部分慢查询命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定期 执行slow get命令将慢查询日志持久化到其他存储中(例如MySQL),然后可以制作可视化界面进行查询
Redis提供了redis-cli、redis-server、redis-benchmark等Shell工具。它们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时可以很巧妙地解决一些问题。
(一)redis-cli详解
redis-cli,包括-h、-p参数,但是除了这些参数,还有很 多有用的参数,要了解redis-cli的全部参数,可以执行redis-cli-help命令来进行查看,下面将对一些重要参数的含义以及使用场景进行说明。
1.-r
-r(repeat)选项代表将命令执行多次,例如下面操作将会执行三次ping命令:
redis-cli -r 3 ping
PONG
PONG
PONG
2.-i
-i(interval)选项代表每隔几秒执行一次命令,但是-i选项必须和-r选 项一起使用,下面的操作会每隔1秒执行一次ping命令,一共执行5次:
$ redis-cli -r 5 -i 1 ping
PONG
PONG
PONG
PONG
PONG
注意-i的单位是秒,不支持毫秒为单位,但是如果想以每隔10毫秒执行 一次,可以用-i0.01,例如:
$ redis-cli -r 5 -i 0.01 ping
PONG
PONG
PONG
PONG
PONG
例如下面的操作利用-r和-i选项,每隔1秒输出内存的使用量,一共输出 100次:
redis-cli -r 100 -i 1 info | grep used_memory_human
used_memory_human:2.95G
used_memory_human:2.95G
......................
used_memory_human:2.94G
3.-x
-x选项代表从标准输入(stdin)读取数据作为redis-cli的最后一个参 数,例如下面的操作会将字符串world作为set hello的值:
$ echo "world" | redis-cli -x set hello OK
4.-c
-c(cluster)选项是连接Redis Cluster节点时需要使用的,-c选项可以防 止moved和ask异常
5.-a
如果Redis配置了密码,可以用-a(auth)选项,有了这个选项就不需要 手动输入auth命令。
6.--scan和--pattern
--scan选项和--pattern选项用于扫描指定模式的键,相当于使用scan命令
7.--slave
--slave选项是把当前客户端模拟成当前Redis节点的从节点,可以用来 获取当前Redis节点的更新操作,合理的利用这个选项可以记录当前连接Redis节点的一些更新操作,这些更新操作很可能是实际开发业务时需要的数据。
下面开启第一个客户端,使用--slave选项,看到同步已完成:
$ redis-cli --slave
SYNC with master, discarding 72 bytes of bulk transfer...
SYNC done. Logging commands from master.
再开启另一个客户端做一些更新操作: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hello world
OK
127.0.0.1:6379> set a b
OK
127.0.0.1:6379> incr count
1
127.0.0.1:6379> get hello
"world"
第一个客户端会收到Redis节点的更新操作:
redis-cli --slave
SYNC with master, discarding 72 bytes of bulk transfer...
SYNC done. Logging commands from master.
"PING"
"PING"
"PING"
"PING"
"PING"
"SELECT","0"
"set","hello","world"
"set","a","b"
"PING"
"incr","count"
PING命令是由于主从复制产生的
8.--rdb
--rdb选项会请求Redis实例生成并发送RDB持久化文件,保存在本地。 可使用它做持久化文件的定期备份。
9.--pipe
--pipe选项用于将命令封装成Redis通信协议定义的数据格式,批量发送 给Redis执行,例如下面操作 同时执行了set hello world和incr counter两条命令:
echo -en '*3\r\n$3\r\nSET\r\n$5\r\nhello\r\n$5\r\nworld\r\n*2\r\n$4\r\nincr\r\ n$7\r\ncounter\r\n' | redis-cli --pipe
10.--bigkeys
--bigkeys选项使用scan命令对Redis的键进行采样,从中找到内存占用比较大的键值,这些键可能是系统的瓶颈。
11.--eval
--eval选项用于执行指定Lua脚本
12.--latency
latency有三个选项,分别是--latency、--latency-history、--latency-dist。 它们都可以检测网络延迟,对于Redis的开发和运维非常有帮助。
该选项可以测试客户端到目标Redis的网络延迟,例如当前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客户端B和Redis在机房B,客户端A在机房A,机房A和机房B是跨地区的。
redis-cli -h {machineB} --latency
min: 0, max: 1, avg: 0.07 (4211 samples)
客户端A:
redis-cli -h {machineB} --latency
min: 0, max: 2, avg: 1.04 (2096 samples)
可以看到客户端A由于距离Redis比较远,平均网络延迟会稍微高一些。
(2)--latency-history
--latency的执行结果只有一条,如果想以分时段的形式了解延迟信息, 可以使用--latency-history选项:
redis-cli -h 10.10.xx.xx --latency-history
min: 0, max: 1, avg: 0.28 (1330 samples) -- 15.01 seconds range…
min: 0, max: 1, avg: 0.05 (1364 samples) -- 15.01 seconds range
可以看到延时信息每15秒输出一次,可以通过-i参数控制间隔时间。
(3)--latency-dist
该选项会使用统计图表的形式从控制台输出延迟统计信息。
redis-cli --stat
------- data ------ --------------------- load -------------------- - child
keys mem clients blocked requests connections
2451959 3.43G 1162 0 7426132839 (+0) 1337356
2451958 3.42G 1162 0 7426133645 (+806) 1337356 …
2452182 3.43G 1161 0 7426150275 (+1303) 1337356
14.--raw和--no-raw
--no-raw选项是要求命令的返回结果必须是原始的格式,--raw恰恰相反,返回格式化后的结果。
在Redis中设置一个中文的value:
$redis-cli set hello "你好"
OK
如果正常执行get或者使用--no-raw选项,那么返回的结果是二进制格式:
$redis-cli get hello
"\xe4\xbd\xa0\xe5\xa5\xbd"
$redis-cli --no-raw get hello
"\xe4\xbd\xa0\xe5\xa5\xbd"
如果使用了--raw选项,将会返回中文:
$redis-cli --raw get hello你好
(二)redis-server详解
redis-server除了启动Redis外,还有一个--test-memory选项。redis-server-test-memory可以用来检测当前操作系统能否稳定地分配指定容量的内存给 Redis,通过这种检测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内存问题造成Redis崩溃,例如下面 操作检测当前操作系统能否提供1G的内存给Redis:
redis-server --test-memory 1024
整个内存检测的时间比较长。当输出passed this test时说明内存检测完 毕,最后会提示--test-memory只是简单检测,如果有质疑可以使用更加专业的内存检测工具:
Please keep the test running several minutes per GB of memory.
Also check http:// www.memtest86.com/ and http:// pyropus.ca/software/memtester/ ................忽略检测细节................
Your memory passed this test. Please if you are still in doubt use the following two tools: 1) memtest86: http:// www.memtest86.com/
2) memtester: http:// pyropus.ca/software/memtester/
(三)redis-benchmark详解
redis-benchmark可以为Redis做基准性能测试,它提供了很多选项帮助开 发和运维人员测试Redis的相关性能,下面分别介绍这些选项。
1.-c
-c(clients)选项代表客户端的并发数量(默认是50)。
2.-n
-n(num)选项代表客户端请求总量(默认是100000)。
例如redis-benchmark-c100-n20000代表100各个客户端同时请求Redis,一 共执行20000次。redis-benchmark会对各类数据结构的命令进行测试,并给出性能指标:
====== GET ======
2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0.27 seconds
10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11%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3529.41 requests per second
3.-q
-q选项仅仅显示redis-benchmark的requests per second信息,例如:
$redis-benchmark -c 100 -n 20000 -q
PING_INLINE: 74349.45 requests per second
PING_BULK: 68728.52 requests per second
SET: 71174.38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500 (first 450 elements): 11299.44 requests per second
LRANGE_600 (first 600 elements): 9319.67 requests per second
MSET (10 keys): 70671.38 requests per second
4.-r
在一个空的Redis上执行了redis-benchmark会发现只有3个键:
127.0.0.1:6379> dbsize
(integer) 3
127.0.0.1:6379> keys *
1) "counter:__rand_int__"
2) "mylist"
3) "key:__rand_int__"
如果想向Redis插入更多的键,可以执行使用-r(random)选项,可以向 Redis插入更多随机的键。
$redis-benchmark -c 100 -n 20000 -r 10000
-r选项会在key、counter键上加一个12位的后缀,-r10000代表只对后四 位做随机处理(-r不是随机数的个数)。例如上面操作后,key的数量和结果结构如下:
127.0.0.1:6379> dbsize
(integer) 18641
127.0.0.1:6379> scan 0
1) "14336"
2) 1) "key:000000004580"
2) "key:000000004519"
…
10) "key:000000002113"
5.-P
-P选项代表每个请求pipeline的数据量(默认为1)。
6.-k
-k选项代表客户端是否使用keepalive,1为使用,0为不使用,默认值为1。
7.-t
-t选项可以对指定命令进行基准测试。
redis-benchmark -t get,set -q
SET: 98619.32 requests per second
GET: 97560.98 requests per second
8.--csv
--csv选项会将结果按照csv格式输出,便于后续处理,如导出到Excel等。
redis-benchmark -t get,set --csv
"SET","81300.81"
"GET","79051.38"
Pipeline概念:Redis客户端执行一条命令分为如下四个过程:
1)发送命令2)命令排队3)命令执行4)返回结果
其中1)+4)称为Round Trip Time(RTT,往返时间)。
Redis提供了批量操作命令(例如mget、mset等),有效地节约RTT。但大部分命令是不支持批量操作的,例如要执行n次hgetall命令,并没有 mhgetall命令存在,需要消耗n次RTT。Redis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可能部署在不 同的机器上。例如客户端在北京,Redis服务端在上海,两地直线距离约为 1300公里,那么1次RTT时间=1300×2/(300000×2/3)=13毫秒(光在真空中 传输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这里假设光纤为光速的2/3),那么客户端在1秒 内大约只能执行80次左右的命令,这个和Redis的高并发高吞吐特性背道而驰。Pipeline(流水线)机制能改善上面这类问题,它能将一组Redis命令进行组装,通过一次RTT传输给Redis,再将这组Redis命令的执行结果按顺序返回给客户端.
redis-cli的--pipe选项实际上就是使用Pipeline机制,例如下面操作将set hello world和incr counter两条命令组装:
echo -en '*3\r\n$3\r\nSET\r\n$5\r\nhello\r\n$5\r\nworld\r\n*2\r\n$4\r\nincr\r\ n$7\r\ncounter\r\n' | redis-cli --pipe
但大部分开发人员更倾向于使用高级语言客户端中的Pipeline,目前大部分Redis客户端都支持Pipeline,后面介绍如何通过Java的Redis客户端Jedis使用Pipeline功能。
·Pipeline执行速度一般比逐条执行要快。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网络延时越大,Pipeline的效果越明显。
原生批量命令与Pipeline对比:
可以使用Pipeline模拟出批量操作的效果,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它与原生批量命令的区别,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原生批量命令是原子的,Pipeline是非原子的。
·原生批量命令是一个命令对应多个key,Pipeline支持多个命令。
·原生批量命令是Redis服务端支持实现的,而Pipeline需要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共同实现。
Pipeline虽然好用,但是每次Pipeline组装的命令个数不能没有节制,否 则一次组装Pipeline数据量过大,一方面会增加客户端的等待时间,另一方 面会造成一定的网络阻塞,可以将一次包含大量命令的Pipeline拆分成多次 较小的Pipeline来完成。
Pipeline只能操作一个Redis实例,但是即使在分布式Redis场景中,也可以作为批量操作的重要优化手段,具体细节见第11章。
为了保证多条命令组合的原子性,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功能以及集 成Lua脚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本节首先简单介绍Redis中事务的使用方法以及 它的局限性,之后重点介绍Lua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Redis和 Lua脚本进行集成,最后给出Redis管理Lua脚本的相关命令。
事务表示一组动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例如在社交网站上用户A关注了用户B,那么需要在用户A的关注表中加入用户B,并且在用户B的粉丝表中 添加用户A,这两个行为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否则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功能,将一组需要一起执行的命令放到multi和 exec两个命令之间。multi命令代表事务开始,exec命令代表事务结束,它们之间的命令是原子顺序执行的,下面操作实现了上述用户关注问题。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add user:a:follow user:b
QUEUED
127.0.0.1:6379> sadd user:b:fans user:a
QUEUED
可以看到sadd命令此时的返回结果是QUEUED,代表命令并没有真正执 行,而是暂时保存在Redis中。如果此时另一个客户端执行sismember user: a:follow user:b返回结果应该为0。
127.0.0.1:6379> sismember user:a:follow user:b
(integer) 0
只有当exec执行后,用户A关注用户B的行为才算完成,如下所示返回 的两个结果对应sadd命令。
127.0.0.1:6379> exec
1) (integer) 1
2) (integer) 1
127.0.0.1:6379> sismember user:a:follow user:b
(integer) 1
如果要停止事务的执行,可以使用discard命令代替exec命令即可。
127.0.0.1:6379> discard
OK
127.0.0.1:6379> sismember user:a:follow user:b
(integer) 0
如果事务中的命令出现错误,Redis的处理机制也不尽相同。
1.命令错误
例如下面操作错将set写成了sett,属于语法错误,会造成整个事务无法 执行,key和counter的值未发生变化:
127.0.0.1:6388> mget key counter
1) "hello"
2) "100"
127.0.0.1:6388> multi
OK
127.0.0.1:6388> sett key world
(error) ERR unknown command 'sett'
127.0.0.1:6388> incr counter
QUEUED
127.0.0.1:6388> exec
(error) EXECABORT Transaction discarded because of previous errors.
127.0.0.1:6388> mget key counter
1) "hello"
2) "100"
2.运行时错误
例如用户B在添加粉丝列表时,误把sadd命令写成了zadd命令,这种就是运行时命令,因为语法是正确的: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add user:a:follow user:b
QUEUED
127.0.0.1:6379> zadd user:b:fans 1 user:a
QUEUED
127.0.0.1:6379> exec
1) (integer) 1
2) (error) WRONGTYPE Operation against a key holding the wrong kind of value 127.0.0.1:6379> sismember user:a:follow user:b
(integer) 1
可以看到Redis并不支持回滚功能,sadd user:a:follow user:b命令已经执行成功,开发人员需要自己修复这类问题。
有些应用场景需要在事务之前,确保事务中的key没有被其他客户端修 改过,才执行事务,否则不执行(类似乐观锁)。Redis提供了watch命令来 解决这类问题,下表展示了两个客户端执行命令的时序。
时间点 | 客户端1 | 客户端2 |
T1 | set key "java" | |
T2 | watch key | |
T3 | multi | |
T4 | append key python | |
T5 | append key Jedis | |
T6 | exec | |
T7 | get key |
可以看到“客户端-1”在执行multi之前执行了watch命令,“客户 端-2”在“客户端-1”执行exec之前修改了key值,造成事务没有执行(exec结果 为nil),整个代码如下所示:
#T1:客户端1
127.0.0.1:6379> set key "java"
OK
#T2:客户端1
127.0.0.1:6379> watch key
OK
#T3:客户端1
127.0.0.1:6379> multi
OK
#T4:客户端2
127.0.0.1:6379> append key python
(integer) 11
#T5:客户端1
127.0.0.1:6379> append key jedis
QUEUED
#T6:客户端1
127.0.0.1:6379> exec
(nil)
#T7:客户端1
127.0.0.1:6379> get key
"javapython"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之所以说它简单,主要是因为它不支持事务中的回滚特性,同时无法实现命令之间的逻辑关系计算,当然也体现了 Redis的“keep it simple”的特性,下面介绍的Lua脚本同样可以实现事务的相关功能,但是功能要强大很多。
Lua用法简述:
1.数据类型及其逻辑处理
Lua语言提供了如下几种数据类型:booleans(布尔)、numbers(数 值)、strings(字符串)、tables(表格),和许多高级语言相比,相对简单。下面将结合例子对Lua的基本数据类型和逻辑处理进行说明。
(1)字符串
下面定义一个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local strings val = "world"
其中,local代表val是一个局部变量,如果没有local代表是全局变量。 print函数可以打印出变量的值,例如下面代码将打印world,其中"--"是Lua语言的注释。
-- 结果是"world"
print(hello)
(2)数组
在Lua中,如果要使用类似数组的功能,可以用tables类型,下面代码使 用定义了一个tables类型的变量myArray,但和大多数编程语言不同的是, Lua的数组下标从1开始计算:
local tables myArray = {"redis", "jedis", true, 88.0}
--true
print(myArray[3])
如果想遍历这个数组,可以使用for和while,这些关键字和许多编程语言是一致的。
(a)for
下面代码会计算1到100的和,关键字for以end作为结束符:
local int sum = 0
for i = 1, 100
do
sum = sum + i
end
-- 输出结果为5050
print(sum)
要遍历myArray,首先需要知道tables的长度,只需要在变量前加一个#号即可:
for i = 1, #myArray
do
print(myArray[i])
end
除此之外,Lua还提供了内置函数ipairs,使用for index,value ipairs(tables)可以遍历出所有的索引下标和值:
for index,value in ipairs(myArray)
do
print(index)
print(value)
end
(b)while
下面代码同样会计算1到100的和,只不过使用的是while循环,while循 环同样以end作为结束符。
local int sum = 0
local int i = 0
while i <= 100
do
sum = sum +i
i = i + 1
end
--输出结果为5050
print(sum)
(c)if else
要确定数组中是否包含了jedis,有则打印true,注意if以end结尾,if后 紧跟then:
local tables myArray = {"redis", "jedis", true, 88.0}
for i = 1, #myArray
do
if myArray[i] == "jedis"
then
print("true")
break
else
--do nothing
end
end
(3)哈希
如果要使用类似哈希的功能,同样可以使用tables类型,例如下面代码 定义了一个tables,每个元素包含了key和value,其中strings1..string2是将两个字符串进行连接:
local tables user_1 = {age = 28, name = "tome"}
--user_1 age is 28
print("user_1 age is " .. user_1["age"])
如果要遍历user_1,可以使用Lua的内置函数pairs:
for key,value in pairs(user_1)
do print(key .. value)
end
2.函数定义
在Lua中,函数以function开头,以end结尾,funcName是函数名,中间部分是函数体:
function funcName()
...
end
contact函数将两个字符串拼接:
function contact(str1, str2)
return str1 .. str2
end
--"hello world"
print(contact("hello ", "world"))
更多了解,可以去官方网站进行学习(http://www.lua.org/)
1.在Redis中使用Lua
在Redis中执行Lua脚本有两种方法:eval和evalsha。
(1)eval
eval 脚本内容 key个数 key列表 参数列表
(2)下面例子使用了key列表和参数列表来为Lua脚本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127.0.0.1:6379> eval 'return "hello " .. KEYS[1] .. ARGV[1]' 1 redis world
"hello redisworld"
此时KEYS[1]="redis",ARGV[1]="world",所以最终的返回结果 是"hello redisworld"。如果Lua脚本较长,还可以使用redis-cli--eval直接执行文件。eval命令和--eval参数本质是一样的,客户端如果想执行Lua脚本,首先在客户端编写好Lua脚本代码,然后把脚本作为字符串发送给服务端,服务 端会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2)evalsha
除了使用eval,Redis还提供了evalsha命令来执行Lua脚本。如下图所 示,首先要将Lua脚本加载到Redis服务端,得到该脚本的SHA1校验和, evalsha命令使用SHA1作为参数可以直接执行对应Lua脚本,避免每次发送 Lua脚本的开销。这样客户端就不需要每次执行脚本内容,而脚本也会常驻在服务端,脚本功能得到了复用。
加载脚本:script load命令可以将脚本内容加载到Redis内存中,例如下 面将lua_get.lua加载到Redis中,得到SHA1 为:"7413dc2440db1fea7c0a0bde841fa68eefaf149c"
# redis-cli script load "$(cat lua_get.lua)"
"7413dc2440db1fea7c0a0bde841fa68eefaf149c"
执行脚本:evalsha的使用方法如下,参数使用SHA1值,执行逻辑和 eval一致。
evalsha 脚本SHA1值 key个数 key列表 参数列表
所以只需要执行如下操作,就可以调用lua_get.lua脚本:
127.0.0.1:6379> evalsha 7413dc2440db1fea7c0a0bde841fa68eefaf149c 1 redis world
"hello redisworld"
2.Lua的Redis API
Lua可以使用redis.call函数实现对Redis的访问,例如下面代码是Lua使用 redis.call调用了Redis的set和get操作:
redis.call("set", "hello", "world")
redis.call("get", "hello")
放在Redis的执行效果如下:
127.0.0.1:6379> eval 'return redis.call("get", KEYS[1])' 1 hello
"world"
除此之外Lua还可以使用redis.pcall函数实现对Redis的调用,redis.call和 redis.pcall的不同在于,如果redis.call执行失败,那么脚本执行结束会直接返回错误,而redis.pcall会忽略错误继续执行脚本,所以在实际开发中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函数的选择。
Lua脚本功能为Redis开发和运维人员带来如下三个好处:
·Lua脚本在Redis中是原子执行的,执行过程中间不会插入其他命令。
·Lua脚本可以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创造出自己定制的命令,并可以将这 些命令常驻在Redis内存中,实现复用的效果。
·Lua脚本可以将多条命令一次性打包,有效地减少网络开销。
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Lua脚本的使用,当前列表记录着热门用户的id, 假设这个列表有5个元素,如下所示:
127.0.0.1:6379> lrange hot:user:list 0 -1
1) "user:1:ratio"
2) "user:8:ratio"
3) "user:3:ratio"
4) "user:99:ratio"
5) "user:72:ratio"
user:{id}:ratio代表用户的热度,它本身又是一个字符串类型的键:
127.0.0.1:6379> mget user:1:ratio user:8:ratio user:3:ratio user:99:ratio user:72:ratio 1) "986"
2) "762"
3) "556"
4) "400"
5) "101"
现要求将列表内所有的键对应热度做加1操作,并且保证是原子执行, 此功能可以利用Lua脚本来实现。
1)将列表中所有元素取出,赋值给mylist:
local mylist = redis.call("lrange", KEYS[1], 0, -1)
2)定义局部变量count=0,这个count就是最后incr的总次数:
local count = 0
3)遍历mylist中所有元素,每次做完count自增,最后返回count:
for index,key in ipairs(mylist)
do
redis.call("incr",key)
count = count + 1
end
return count
将上述脚本写入lrange_and_mincr.lua文件中,并执行如下操作,返回结果为5。
redis-cli --eval lrange_and_mincr.lua hot:user:list
(integer) 5
执行后所有用户的热度自增1:
127.0.0.1:6379> mget user:1:ratio user:8:ratio user:3:ratio user:99:ratio user:72:ratio 1) "987"
2) "763"
3) "557"
4) "401"
5)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