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读《野叟曝言》(第十六、十七回)
二、继续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到126页)
这时就需要真正的勇气了。若这世界给你正反馈,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气扬;相反,如果这世界并没有给你正反馈,甚至给你负反馈,你依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丧气——这不是勇气是什么?
许多年后,我虽然有机会和这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却常常在想,将这些“事后”(许多年以后)才弄明白的道理,传递给那些尚无经历的人,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不仅要把事情说清楚,还需要对方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一切反思的基础,可大多数人本来并不知道元认知能力是什么!
我们所生存在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而且,它竟然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奇迹:即便你事实上错的离谱,它也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
如果你是个好人,这世界就会对你好一点;如果你是个坏人,这世界就会对你坏一点。
我的很多学生经常向我抱怨:他们的研究生导师“盘剥”他们,让他们帮自己写书,却不给学分或者稿费……我听了就想乐。我说: “你自己想想呗——干这个活,自己能不能成长?若能,即便没有钱拿,没有学分,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跟成长比,那些算什么!你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你的导师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你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那样的人不善待自己的世界,你可不一样,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的世界,不是吗? ”
若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如果你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大抵会认真地对待你。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貌似我的世界也是如此对待我的。
读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思考,另外一个预测:
最终,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
道理很简单:所谓 “投资”,无非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无论如何,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是我们的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回顾我的经历,有两次突破其实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的确是人在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最大压力了吧;也可能是因为,如果在这个方面不用跟别人比的话,那在其他方面更不用跟别人比了吧。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事,由于你能更多的、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所以你所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想,也多少感到好奇:在过去那么多年里,我错过了多少实际存在的美好?而且,如果错过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最应该彻底戒掉的恶习是:抱怨。
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
当遇到麻烦和不顺利的事情时,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有什么用?没有用,因为它只能用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无能和无奈而已。
我想,之前我理解错了。不向别人抱怨,并不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骄傲,也不是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是基于自己的能力与坚韧:
能解决就去解决(能力)
不能解决就去承受(坚韧)
抱怨,在我看来,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最强的负能量:
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令人讨厌和厌倦。
它会让一个人失去挣扎的能力和承受的坚韧。
它的害处不仅在于浪费时间和暴露自己的无能,最大的害处在于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偶尔气馁是正常的,毕竟谁都不是“铁人”。可是,在逆境中,或者一些特定的关键时刻, “放弃”是致命的。
心理学家早就知道这件事,并且详细地论述过:
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观察一下,就会知道,那些向你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进入“表演”状态。他们很投入,他们需要你的同情,他们需要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为了让你同情,也为了让全世界同情,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怎么样,他们自己已相信了,而且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你想成为一个 “更惨的人”吗?只要开始抱怨就可以了——多简单!
珍爱生命,远离抱怨和抱怨之人。
所谓 “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首先,成功是高手的事情,起码是发生的那些“最终成了高手的人”身上的事情。
其次,很多高手,做解答题的水平一流,也就是说若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水平更高、效率更佳、速度更快、结果更优……但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不见得能够成功,因为他们选择去做的事情,通常不是能够大获成功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很差。
最后,所谓成功:
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价值观是什么?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聪明显然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就像个体之间天生有一定的差异,但那差异与后天的训练习得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俞敏洪有一句著名的话: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 “到点儿吃饭”一样。甚至, “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 “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什么是牛人?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之总结出来。
大脑是可塑的。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从宏观上看可能终生没有多大变化,但从微观上看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一直在 “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机理:
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与之相对,少数 “进取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并不在乎(或者说“没那么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早期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而且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
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们:教小孩子养植物比教小孩子养动物好。为什么?因为养植物更需要耐心。植物的生长速度往往不是那么快,而且很少给出“直接反应”。人在一生中要活“很多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也就是很多年——七八十年总有吧?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上,你都会觉得“这在总体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耐心,怎么能走好这么长的一条路?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只有 “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更多的人是短视的。短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甚至 “马上生效”对他们来讲是 “绝对的刚需”。如果不能 “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 “感觉不能马上生效”,他们都会立刻放弃。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如果这样理解所谓“现状”,你就会明白:若 “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 “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
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我把“现状”清楚的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么一件事: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
假以时日,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大。(摘自82-126页)
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是好事。因为不满是向上的动力。
但要明白这个理:现在不理想,是过去积累不足的直接结果,这没什么可怨天由人的;想要改变,那就从今天重视积累做起吧;现在积累好了,未来自然是向好的。
三、绘本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切近绘本本质的答案或许是:绘本不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不是用来做道德教育的,不是用来做心理疏导的,不是用来教美术的,不是用来识字的,不是用来促进智力的,不是用来培养习惯的,不是用来承载知识的……绘本本质上是“无为”的,但它因为“无为”而才能“无不为”。
绘本的“无为”,是指绘本不宜用来直接地达成某个明确的目标,那种精确的训练是学科学习的目标,而绝不是绘本阅读或教学的目标。将含义丰富的绘本窄化为某种指向明确目标的用件,是对绘本的异化或误用。
绘本的“无不为”,是指可以同时达成数个目标,它对于生命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有机的促进。但是,这种“为”是潜意识中完成的。而要在潜意识中渗透这些目标,唯一的可能,是讲好故事,让故事本身发挥力量。
所以对绘本来说,故事才是伟大的。绘本阅读的关键,是让故事活起来;绘本教学的关键,也是让故事活起来。一个妈妈,从孩子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坚持不懈地给孩子讲述精彩的故事(包括大量的绘本),坚持亲子共读;一个老师,在教室里让故事活灵活现;这些,都是最好的绘本教育。(魏智渊)
借由故事,让孩子沉浸其中,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成长,了解人情事理,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演习(演练)人生;好为接下来的现实人生做铺垫,打基础。
幼童过后是少年,少年即是人生舞台剧的真正开始。
四、我现在睡眠时间是晚上七点半到八点,睡到早上四点。
不可思议的早。
这个早睡的睡眠周期,是我用了将近两个月换来的。
一直以来我是晚睡者,经常四五点睡。
这种睡眠很耽误事。因为大好的日光被浪费了。
为了早睡,我想尽各种办法,怎么都不奏效。
后来从逆向法转为顺向法。
逆向法,就是逼着自己早睡,
比如今天四五点睡,明天逼着自己三点睡。
但这种方法,往往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
顺向法,是晚睡。今天四五点,明天延后一个小时。
有句话讲,晚食以当肉。
晚睡一个小时,很容易入睡。
每天就这样推,有时推后半小时,有时候推后一小时。
最终花了将近两个月,从早上四五点睡,
变成了晚上七八点睡。
最近我特别珍惜这个早睡的节奏。
一到七点钟,早早上床,不再搞推迟了。
而且还要早早起,不能超过四点。
尽量把成果守住。(萧愚)
有时候在6:00闹铃响起之前,比如5:30就醒了,然后起床读书。到7:00吧,就已经看了一个半小时的书了。于是感觉一天的“任务”完成了一些,就踏实了,有底了。
早睡早起绝对是一个好瘾,晚睡晚起绝对是一个坏瘾。
我也要调整一下啦。
一个人要有成就,一定要有自己的长线爱好。
一个能够积累十年,二十年的长线爱好。
这个爱好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起一个长线的爱好。
英语学习,思维思想的学习,都可以作为长线项目。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长线的东西。
这个东西,一定是确定有益的。
读书要读经典。读有智慧含量的文章。
整天沉溺于毒鸡汤、八卦、震惊体垃圾文章,看多少也谈不上积累。
长线爱好所谓的无用,不是真正的无用。
只是因为积累的周期较长。
同时需要一定的阅历,往往难以一下子达到高水平。
所以这个无用只是暂时的,
等你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高水平,
这个用处不是一般的大。
很多人缺乏长线意识,只抓那些短期有用、立竿见影的东西,
这往往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局限。(萧愚)
爱好,所以就乐在其中;长线,所以就收获颇丰。
不知不觉中,如醉如痴中,提高了能力,一旦到了一定水平,便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这就是妄念的最大危害。让人不肯进行深刻的反思,让人不肯脚踏实地扎实地做事,让人不肯接受现实,让人最终失去专注的能力。
怎么克服与防范妄念?每天睡觉之前,盘点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是不是做了一些真正产生积累的事情?这件事情可能是记住了50个单词,或者认真读了一本书,并且有心得记录了下来。或者是写了一篇文章。
记50个单词,你没说错吧?其实一天记50个单词是最容易的事情。我试过一天记100个。人很多时候就是喜欢心疼自己。一天读一本书,没说错吧?富富有余。一天写一篇文章?太夸张了吧。其实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这些事情你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你缺乏一种重要能力,就是专注的能力。你可以每天花四个小时刷各种无聊的东西。但专注干一件能够产生积累的事情,就会找各种借口去逃避。(萧愚)
妄念,就是妄想不经由努力而获得超人的成绩。
想想我们每天花费在闲事闲思上的时间吧,到底有多少时间在翻无聊的朋友圈?有多少时间对他人他事说三道四?有多少时间在劳累的幌子下心安理得地追剧?
一个自律的人,每天用于干正事儿的时间更多,低效、无效时间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