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园林那些事儿
03
【园林趣谈】
1、“山环水绕”——昆仑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上)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众多神话传说,这些神话充分反映了先民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从神话传说中得到许多启发、挖掘大量素材来进行创作。
同时,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园林有它特殊的实体表现形式,除了体现精神之外,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在园林中可以直接塑造神仙的形象,再现神话的场景,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神话的创作和流传。
神话《女娲补天》
神话传说源自先民的集体创作,纵观这些故事可以发现,里面充满了先民们对美好家园的幻想。
在蛮荒时代,与凶猛的野兽相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求生存,人们渴望的是一个温暖安定、衣食无忧的家园。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没有了生存压力,渴求的则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居住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它们都是原始园林的影子。
园林就是一处营造在大地上的人间天堂,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与游憩场所。
与拥有完整体系的西方神话不同,由于幅员辽阔的古代中国涵盖了多个文明启蒙地,中国古代神话也就具有零散、繁杂的特点;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对神话的补充,神话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著名神话传说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园林也就从神话中汲取了不同的营养,却又有其相通之处,这在造园模式上典型地表现为昆仑模式、蓬莱模式、葫芦模式等的继承和交融。
(1)昆仑神话与“山环水绕”园林模式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上古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敬畏的心理,这就导致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而在众多的自然崇拜中,山岳崇拜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之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水泽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祖先神的象征,古人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对山岳相似的崇拜。
而具有神性的水与具有神性的山又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上崇高的昆仑山。
天地之间的仙界——昆仑山
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神仙传说中,昆仑山都被描述成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山仙境。
昆仑神话历史久远,是上古时期西北高原地区人们生活和宇宙观念的反映。
典籍中有大量昆仑山的神话传说,详细地记录了作为天帝下都的昆仑山的情形。天帝指的就是黄帝,昆仑山是黄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神国仙界,其山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水(弱水)环山(昆仑山)的形式。
昆仑山是天上众神在地上的“下都”,也就是神仙在凡间的宫苑,是连接天上和人间的天柱,有天门通向天上。镇守昆仑山的是一个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神,名叫陆吾;把守天门的是九头人面、类似老虎的开明兽。
把手天门的开明兽
昆仑山上聚集了许多神奇的飞禽走兽和神树,比如有形状像羊、头上生四只角的食人兽,名叫土塿;有飞来飞去专为神仙做各种事情的神鸟,名叫鹑;有叶片像衣服、黄花红果、味道像李子一样甜,名叫沙棠的不死仙药。
在昆仑北面的玉山,住着掌管不死仙药的西王母。古代神话里的西王母可不像《西游记》里慈眉善目的王母娘娘,她原本是外形像人、豹尾虎齿,而且喜欢吼叫的披发怪物,名叫戴胜,是掌管天灾、瘟疫、刑罚、杀戮的神。
西王母的原形——戴胜
在西王母居住的玉山以西250里的地方,有一座三危之山,上面有三只青鸟每天为西王母觅取食物。
昆仑山上更高的地方叫凉风之山,凡人到达这座山,就能长生不死。凉风之山上有黄帝的悬圃,凡人到此就能得到神通,可以呼风唤雨。悬圃上面,就是天庭,凡人到达这里,就能变成神仙。
昆仑山这一理想景观的最大特征是高不可攀,据说高达一万一千里。此外,昆仑山还有山崖陡峭、深渊环绕的特点。
后来,昆仑神话尤其是昆仑神话系统中的西王母神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几经变迁,但是昆仑神话所发生的环境始终离不开“山环水绕”这种景观模式,并且“高峻”始终是昆仑山的显著特色,昆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与天地相通的重要角色。
黄帝乘龙升天
在所有昆仑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一座神山,上面住着神仙,而昆仑山往往同时也是一座孤山,因为周围有弱水环绕,将其同外界相阻隔,只有神仙的“专车”才能到达。这是古人对仙境的一种理想,而山水环境又是这一理想仙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以黄帝为首、神国仙界的神话传说,本来是为了描绘仙境的景色,却构成了“一池一山、山环水绕”的园林格局意象,成为一个最原始的园林山水模式。
这种山、池结合的园林模式所具有的神性,长久地存在于先民的观念中,甚至直到周代以后,都对当时的园林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