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关于曾国藩的“笨”,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

少年时期曾国藩资质不高,但是非常刻苦。有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书房,想伺机偷东西。可曾国藩大声诵读直到深夜,一篇《岳阳楼记》却始终停留在前几句背不下来。后来小偷忍无可忍,从藏身处冲出来,在曾国藩面前把那篇古文从头至尾背完,然后扬长而去,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虽然这则奇闻逸事可信度并不高,但曾国藩天资不高,却是公认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年轻时代虽然勤奋有余,可是只是考个秀才就考了10年直到第7次才考中。甚至有一次因为文章文理不通,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展览示众,以致成为湘乡读书人的笑柄。

那么,如此资质平庸的“笨人”曾国藩,为什么后来却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高歌猛进,考举人,中进士,入翰林,做高官,而且后来成就文治武功、“内圣外王”,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圣人”呢?

纵观曾国藩一生,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他强大的自我反省和向外借鉴能力。

当初考秀才几经挫折,经过深刻反省,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难以很快成功,不是因为自己不勤奋,不努力,而确实是自身能力有问题。

那怎么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呢?首先就是要向别人借鉴。

他找来许多优秀“考场范文”,反复品读,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终于明白了自己文章的问题所在,弄通了把道理讲清楚的方法。

后来的他,写作之前不再急于下笔,而是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再一股一股地展开论述,最后再进行文笔上的打磨。

后来一通百通,写作应试的八股文已是游刃有余了,这才有了后来科举的一路顺畅。(建立全局观念,重视整体战略,在曾国藩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是跟他在文章文理方面的反思彻悟有一定联系呢?)

再后来,满怀救国激情、大刀阔斧、想要有所作为的中年曾国藩,仕途屡遇坎坷,自己也痛苦不堪,以致最后借丁父忧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

在这期间,曾国藩闭门反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太过耿直,自命清高,急于求成,锋芒毕露,以致上得罪皇帝,下得罪同僚。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不能见容于当时的官场,又怎能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中兴之志呢?

于是蛰伏两年后,等他再度出山,竟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首先一改往日的高己卑人,孤傲自许,努力做到理解别人,宽以待人。即使对与自己政见不同、性情相左的官员,也不再疾厉色,而是谦逊对人,诚心相待;对皇帝的瞎指挥,也不再直言谏阻,而是学会了“打太极”;对一些官场应酬、官样文章,也不再斥为虚伪,置之不理,而是适当“和光同尘”,圆滑柔软,因为这是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终于,他在官场上逐渐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同时,宽以待人,不再慎于保举,也使越来越多的有才之士聚集到他的门下,为日后湘军横扫太平军,打下了人才的基础。

作为一介文人,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也与他善于反省借鉴有关。他认为最简单的制胜之道,就是避免再犯别人的错误,他正是研究透了官军绿营军的种种弊端之后,才有了湘军在招募、选才、建制等等一系列方面的创举,才有了纪律性、战斗力、精神面貌与绿营军截然不同的湘军。

第二、最令人佩服的还有他强大的自律能力。

在他30岁确立了做圣人的目标后,他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记日记的形式进行严格的自我反省和监督,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他把自己的缺点一一写在日记上,而且还不怕出丑,给朋友们传阅,让他们帮着监督自己。他的缺点,也正是我们普通人都有的一些弱点,例如浮躁贪玩、脾气不好、虚伪好色,等等。

对此,他给自己规定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例如:每天早起,绝不赖床;读书不二,不看完一本,绝不摸另一本;每天静坐一个钟头,力避浮躁;每天坚持读史练字;等等。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坚持下去,谈何容易!

可是,曾国藩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不仅使他学业日进,在人才选拔考试中取得优等,抓住了机会,得到了晋用,而且使他真的从一个资质平平、满身毛病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大儒”。

他不是天生的圣人,他是用严格的自我管理、道德修行去对抗人性的惰性和弱点,完成了超凡入圣,脱胎换骨,而这一切从他三十岁确立了“做圣人”的高远目标后,他足足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去执行!直到生命的终点,也不曾改变,不曾放松。

第三、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智力、性格等难以改变的因素,对人来说是最具消极性的,它会令人自卑,丧失进取的决心。可是,事实摆在那里,无法回避,无法自我欺骗:曾国藩从青年时代就彻底地认清了上天没有给他一个与自己的雄心相匹配的聪明头脑。

可是,曾国藩没有自我放弃,而是“愈挫愈勇”,越加努力,甚至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笨”有“笨”的好处:笨拙的人更努力更虚心;笨拙的人承受打击的“逆商”更高;笨拙的人不会走捷径,基础打得更牢;所以笨拙的人反而越到最后走得越快,往往也会走得越远……

试想:如果当初考秀才受折辱,他选择了放弃,还有后来的翰林曾国藩吗?如果当初受到权贵排挤、皇帝厌弃就自暴自弃,还会有后来的湘军领袖曾国藩吗?再者,在与太平军的几度交手中,曾国藩也曾几度失败,甚至有两次被逼到要投水自尽的境地,要是他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会有后来荡平太平天国、为清朝续命的功业吗?

第四、理想的辉照,目标的指引,精神的力量。

其实,行文至此,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已不言自明了,那就是高远坚定的理想和目标。

“做圣人”的高远理想,“内圣外王、拯救天下”的坚定信念,使他能抵御种种诱惑,克服艰难险阻,始终走在迈向目标的路上。古人说,大成以德。没有“欲平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没有为国为民的精神信仰,是成就不了高尚人格和伟大功业的。

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曾国藩身上难免有时代的印记,但是作为一个天资不高、满身缺点、体质又差的“笨人”,他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实现了超凡入圣、脱胎换骨的变化,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达到了“三不朽”,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道德楷模,也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赞赏的人。

他的励志人生是不是也给我们普通人很多的启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圣外王”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