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风反腐后体制内的悄然变化读《道德经》的势

从正风反腐后体制内的悄然变化读《道德经》的势_第1张图片
文 | 丰言疯语

—1—读书知惑

曾经读《道德经》,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一直颇为疑惑。书本上看到这样两种观点:

一是不敢居天下人之先,即不把自己的位置摆在天下人前面,体现了老子“不争”的观点,与“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有呼应,但总觉得《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不应该有简单的重复,每一言都必应有其独到的意义。

二是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时候,没有认清某种“势”的时候,就不要“螳臂当车”,为天下之先。从这种解释来看,不可为天下先主要是说不能逆天而行,而非不能顺势先行。总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毋庸置疑是符合《道德经》主旨的,那么总会有第一个把握大势的人,这样的人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难道都错了?

笔者曾一度认为,老子本身的思想是保守的,认为不能随便打破常规,破坏平衡会带来太多动荡,不合道。小国寡民是大家相对公认的《道德经》保守思想,也从侧面给自己这种观点一些印证,但总是觉得自己太浅薄,这么固步自封的观点恐怕早就偏离了老子的初衷。

读古人书难,难在一些文字在岁月流转中含义已变迁更替;难在古人留下这些话时的环境、心情已无法考证;难在千古流传、众说纷纭后,观点延伸拓展已偏离了初心…

—2—   事上考究

近来,和体制内的一些人交流些事务,让自己对“不敢为天下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随着反腐不断深入,体制内的一些思想理念、办事方式也在悄然转变。比如:业务经费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了,涉钱涉物的敏感岗位也没那么“热门”了。最关键的是一些办事理念变了,原来很多单位部门片面讲“创新”,为了出“业绩”,强力推进一些工作,可以“事急从权”、可以“便宜行事”、可以“先办再批”,美其名曰“创新工作”,一部分人还因为敢于大胆开拓创新,出了不少“业绩”。当然,有些突破政策的“创新”可能确实是为了工作效益,也起到了实效,但其中可能也不乏一些“暗度陈仓”的违规操作。但现在不同了,你的出发点再好,也不能突破“政策”,必须按章办事,开展任何工作都要找到遵循依据,随意的“创新”可能就是问题了,这就是“势”的变化,不能为了工作而违反法规,正是提高法制化的表现。

笔者认为,这或许就是一种“不敢为天下先”的体现。

—3—  思索释惑

老子开篇就用“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无法用言语描述,他能给出的只是一些思路和方法,而非标准答案。

所以,学习《道德经》要在事上体悟,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经历不同,对《道德经》理解的角度也就不同,读到的启示也不尽相同。这些或许偏离了老子的初心,或许别人不以为是,但只要克除私心,从客观上去推敲,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去求证,都能让你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受益匪浅。或许已是近道。

以上只是笔者在读《道德经》时,认识的一些发展过程,观点尚不成熟,或许有失偏颇,但希望通过这个过程与大家产生共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正风反腐后体制内的悄然变化读《道德经》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