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场电影

《摔跤吧,爸爸》这个名字似乎平庸了一些,大多数人是冲着阿米尔汗—这印度骨灰级影帝去的(文末有阿米尔汗的简介)。

早早地来到影院,走马观花式浏览了一下电影海报,熙熙攘攘的人群飘来议论声,看来仍有不少人还沉浸在他的另一力作《我的个神啊》当中。我也一样,携着几分期许和几分疑惑前来。期许的是不知道这个肌肉男神会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疑惑的是运动类的电影题材怎会如此大卖。

近乎二个半小时的观影,自己的情绪随着电影情节起伏变化着,或忧伤,或悲愤,或惊喜,或酸楚,五味杂陈。相比爆米花式的电影,自己也收获了许多。

故事梗概:用纪录片式的镜头演绎了一个怀揣梦想的运动员穷尽一生最终得以让梦想落地的真实事迹。

一、超高人气,问鼎好评榜首

较为低调的宣传(占据影院极小的宣传版面),丝毫无法阻挡优良的口碑。让我想起沈腾谈到《夏洛特烦恼》大卖的原因:都是“自来水”的功劳。确实,好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可能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噱头,请尊重观众的观感就好(警惕影评水军)。

电影较为真实还原了Mahavir Singh Phogat(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原型,精湛的演技着实为本部电影加分不少。豆瓣实时评分更是高达9.2。

《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场电影_第1张图片
豆瓣评分

当竞技运动上升到家国情怀,那种带入感和共鸣感油然而生。尤其在最后Geeta Phogat(吉塔)与另一选手角逐冠亚军的时候,一个正在观影小朋友竟然把“加油”喊出了声,电影的成功不由分说。

二、用真情演绎励志,让励志更励志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以下简称辛格)忍受非议与冷嘲热讽,把Geeta Phogat(吉塔)和Babita Kumari(巴比塔)两个女儿通过亲授技艺和敦敦教诲,推向了世界之巅。吉塔和巴比塔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不断努力和咬牙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即便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决定成败的不再是技艺的高低,而是信念,必胜的信念,为国争光的信念,为妇女正名的信念。辛格对于邻里的非议一笑置之,对于层层障碍视若无物,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夺金梦——也是国家的夙愿。

《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场电影_第2张图片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和他的四个女儿

严厉到无人情味的父亲其实心藏大爱,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的是让女儿赢得光彩,赢得未来。如果非要说他自私的话,我觉得他是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朴实无华的摔跤镜头,真实地让人惊呼过瘾,大梦想与大情怀的双重冲击,把泪点带到了新高度。

辛格把小人物的大梦想演绎到了极致。反观安于市井的我们,或许曾经也怀揣大志,或者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鸿鹄之志搁浅了,辉煌暗淡了,于是乎,光辉的身影渐渐地残留在人群中难以找寻。

其实,梦想可能没有大,历程可能没有那么苦,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那颗敢于超越,志在翱翔的心。

三、植入文化比任何其他都有效

走出电影本身,宝莱坞又一次将印度文化推向了世界。再次将竞技运动—摔跤大众化,细心的你不难发现,各种计分规则和比赛禁忌一清二楚。

殊不知,植入文化比任何其他都有效。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大多是通过电影去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度。文化的力量足以跨越种族,跨越国界。阿米尔汗的作品都有一种显著的特点,关注点都侧重于大格局,比如说国民史诗类题材《印度往事》、教育类《地球上的星星》等。

所以说,将电影事业、国家发展、个人崛起三者合为一体,他无疑是文化领域的“甘地”。

《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场电影,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场文化纪录片。

阿米尔汗的简介:http://baike.so.com/doc/2119038-2242007.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