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善恶

【同读一本书.王小郭】2016-3-28-109《精神分析入门》

【原文】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既善又恶的能力。他觉得我们是善恶两者的混合体。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种混合,它比自己想象的自己还要善,也还要恶。有一个希特勒,便有一个甘地。有一个托尔克马斯(Torquemade),就有一个方济各(Francis)。在一般人身上,这两个相反的倾向是同时存在的。76%

【联接】

善于善恶论, 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争论,但终是莫终一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西方激励理论中,X理论主张人性本恶,Y理论主张人性本善。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则认为人无善无恶,善恶是人的不同心境而已。而弗洛伊德认为人是善恶的综合体,二者皆存在。

这足以看出人的内在机制的复杂性,很难一句话定性一个人的善恶。

而在管理中,很多的管理者,往往就会因为某件事而对某人有着晕轮效应,也就是说因一件事而对一个人定性评论。一个人,在一生的所有行为中,总会表现出善恶兼有的情况。但这两者的主体却都是同一个人,所以以任何一个方面对一个人定论,都是以偏盖全的。

由此而引出,我们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明智的看待下属,不能因为一件好事而认为当事人时时都是所谓的好人,也不能因为一件坏事而认为当事人时时都是所谓的坏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下属要有耐心,不能随便得放弃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的完全相信一个人。轻易放弃,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人,而完全相信也是对下属的不负责作。

当我们看到下属表现不好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在他的身上还有方济各式的善的本性存在,而此刻没有表现出来,只不过是因为各种相关的条件所致而已。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能够看之大,看到下属身上良好的一面,同时也会看到托尔克马达,所以不同盲从盲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智的人,不会因某一方面原因,而自认为看透一个人,而应是兼听明辨,远近得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中的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