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侗寨

        国庆长假,一辆商务车,三个家庭组合,目标贵州黔东南州——侗寨。同行的还有几个多次游历采风研究民俗风情的摄影师,因而我们算得上轻车熟路,所有行程路线都有周密安排。

        坐车11个小时到达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当晚大家不顾风尘劳顿就去看了侗族大歌实景表演。我们带着新奇走进一个可容纳好几千人的露天场地。我放眼四顾,发觉观众只有百来人。夜色昏暗,周边星点的灯光,让人感觉无比空旷。突然,前方表演区的彩灯亮了,歌声响起。在炫目的灯光中,出现一座巍峨的侗族鼓楼,一场演出拉开了序幕。这时,我才看清,观众与表演区隔着一弯五、六米宽的浅浅河水。看这样的表演,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点像听外国的歌剧。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我们只能靠旁边一个屏幕上的说明了解大概的内容。但美妙的原生态歌声,带着神秘和充满诱惑的魅力,让人心驰神往。近一两百名银饰华服的姑娘和玄衣峨冠的小伙载歌载舞,一幕幕劳动生活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高潮的到来,姑娘小伙唱着歌走向观众,手捧酒杯敬酒。最后全体演员涉河过来向观众致意,让人深感侗族人热情、虔诚的待客之道。

        难道这真就是侗族人生活的状态么?歌舞的画面反复在脑海中播放,带着疲劳和些许疑问入睡。

        车往山里行,我们去看侗寨。有人说,前面是一个名叫占里的寨子。隔着车窗玻璃望去,远处一片密密麻麻错错落落的灰黑木板房子。在这些看似零乱的房子中,有三、五个高出房子的塔形鼓楼。车停在寨门前,我们步行进去。一条小河环绕着村寨,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伸进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居。

        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个独特而新鲜的环境,拍照的很快被层出不穷的景致牵引过去。我拿着手机时时忘记拍照,而是左顾右盼目不暇接。身边的小河,水清且浅。河岸有不少高高的木架,木架上挂着捆扎整齐的稻穗。河边有一些用竹子藤条围起来的区域,看得出是各家各户在圈养鸭子。鸡是放养的,在房前屋后及河边自由自在觅食。再就是别致的跨河桥,多是木头做的,也有砖石砌就。特点在于桥上有顶,四角有翘起的飞檐及雕栏画栋,有的看去已显破败古旧,但依然可以通行。仔细看后才知,这种桥统称风雨桥。

        寨子里人多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几个场景。上了年纪的男子多是坐在门前或鼓楼旁聊天,有几人个手拿长长的竹烟筒,口里喷出有点刺鼻的土烟味。阳光很好,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闲适安然。倒是一些年纪看上去也不小的妇女衣着破旧,或在晒谷或在织布或在门前用木锤敲打染布。见到三五成群的年轻男女,穿着盛装,有说有笑。原来是去唱歌跳舞。看着他们统一的服式统一的装饰,尤其是无论男女穿的都是解放鞋,我多少有点疑惑。却又奇怪这样统一的装扮并不感到别扭。或许土到某种程度也就成了特色吧。

        我们在寨子里转悠,当地人或许习惯了外来客好奇的眼光和随心所欲的拍照。从不见有人问我们这些游客,似乎也不担心游客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的神情却又是诚恳的。读过书的年轻人大都能听懂普通话,交流并不困难。问路总是友善相告。难得见到几个和我们衣着一样的年轻人,在寨子里的确显得另类。我和他们搭讪,原来他们到广东去打过工,知道山外的世界大得很。他们回到家,遇有节日活动,民族服装还是要穿的。

        说到服装,人们自然会想到去服装店或去网购。但在这里,好像很快就颠覆了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不难发现,这里家家户户的屋背都放着一口大缸,里面浸渍着一些树叶,还加有石灰任其发酵。自织的白布放在缸中浸染,也不知要多少时日。我们看到有妇人在河里清洗,颜色已是深蓝黑。有好些人家的木楼上都悬挂着在晾晒,看去也算一道风景。而在屋檐下将布折叠成长方形放在一块平滑的青石板上,或一人或两人像打铁一般交替敲敲打打。那布看上去竟然油光发亮。我忙打听,原来布上加了一层蛋清。难怪他们的衣服亮得有点特别。听说他们的盛装衣服一般是不洗的,实在脏了就用蒸笼蒸,然后晒。原因常洗会掉颜色不好看。我们确实看到了屋檐下的蒸笼冒着气,看得出是衣服而非包子之类。

        我们走进鼓楼,这个全木结构的建筑像一座多角的尖塔。底层是一个直径十来米的大空间。中间一个圆形的浅坑。四周是许多硕大圆木柱子。抬头望,只见木梁交错隼嵌相合,层层叠叠互为支撑。这种古老的建筑智慧,让人叹为观止。鼓楼是大姓望族的标志,是侗族人议事的地方。据说那中间的浅坑是烧篝火的。到了冬天,寨子里按序一家一家轮流负责一天的篝火柴。不知现在是否依然坚持这样的习俗?鼓楼是古老的,从鼓楼斑驳灰黑的外观可以证明。我站在鼓楼外的禾坪上仰望,感觉这是侗族的精神图腾。一层层的雕梁飞檐有许多图案故事。有鹰鹤展翅有双龙戏珠,甚至有十二生肖的造型,无不栩栩如生。更有孔子关羽和侗族先贤的画像在其中。虽然彩画有的已面目全非,但礼教忠义的故事还是显而易见。

        暮色降临时,我们离开占里村寨。遇见一老者,用木质扁担挑着谷穗回家。想必这是他今天的收获。问过才知,他们这里一年四季吃的就是这种糯米,是用手在田里一根一根拔出来的。难怪那么整齐,我想也没必要深究他们的劳动效益。这时才想起,寨子的房屋紧密相连,寨子周边只见到零星的小块水田,菜地几乎不见。到车前,正遇两个妇人赶六、七头牛回家。不见她们吆喝,在分岔路口,各家的牛自动分开,仿佛放学的孩童怎么也不会回错家门。我立在那里。惊奇地看到这一幕。

        在车上,又听闻到寨子里的趣事。有人说,这个寨子是男女比例最协调的地方。95%的家庭都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个已不是秘密的秘密。寨子里有两口水井,据说生了男孩的妇女就去喝女井的水,必生女。反之喝男井的水必生男。其中奥秘玄妙也只有这里的侗族妇女才知道。或许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事实摆在那里,任由外人评说。

下一个目标是从江县的小黄村,同样是一个侗族寨子。据可靠消息,当地有重大活动,近两百名全国各地的驴友今天徒步20公里到小黄村聚会。我们一早赶去凑热闹,听说有拦门酒、长桌宴和歌舞表演。

        来到小黄村的鼓楼前,就可以感觉到今天的活动一定隆重热闹。游客三三两两陆续聚集过来,口音天南地北。身边有侗族男女匆匆往来,或提或扛猪肉和蔬菜,走过禾坪边的屋檐,已然闻到烤鱼的香气。我们没有去寨子里闲逛,怕错过迎接驴友的精彩场面。其实鼓楼前的场景也很有趣。一群侗族女孩嘻嘻哈哈正在穿带装扮。我们过去问,这一身打扮要花多少时间?她们笑答,要一两个钟头。征得同意,用手接过她们挂在脖子上的银项圈掂了掂,确实很有分量。我说挂那么多,累吗?她们笑了起来。对她们来说,这些银饰是必备的传家宝。据说,这里并没有太多其他金银财宝作为家产,传统的是男孩继承耕牛,女孩继承母亲的银饰。可见这一套银饰何等重要。我们提出合影,姑娘们都很大方配合。态度始终友好诚恳。似乎这里没有“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警醒,没有因戒备猜疑产生的尴尬。

        不远处靠墙摆放着好些长条板凳,几个老年人在抽烟聊天,还有几个蹲在地上下棋。我近前却看不懂行棋规则。棋盘形状像城池,棋子是随意的石头、塑料瓶盖之类。我站在旁边,听着听不懂话,看着看不懂的棋,却能感受到他们的斗智斗勇和胜利的喜悦。突然身后传来一声较为沉闷的牛叫,我透过破旧的窗子,看到昏暗的屋里有两个人,电视机开着,闪动着彩色的影像。仿佛还有一头牛。我又有了好奇,走进了一扇敞开的门。我向在看电视的主人点了点头就过去看牛。真是难得一见如此体型硕大的黑水牛。一老者坐在一间房门前,牛伏在门前,头被固定前伸着。老人手拿一把青草,圈成如勺,然后旁边的木桶里舀一勺糊状东西置于草上,再塞入牛口里。我问这是什么?说是豆粉和米粉。我又问怎么这头牛享受如此待遇?老人用不怎么清晰流畅的普通话告诉说,这是一头斗牛,取得过很多胜利。过些时候又要参加斗牛比赛了。他是专门喂养这头牛的。从老人的话里和眼神中,充满了对这头牛的的爱护,有着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时近晌午,徒步的驴友还未到达。盛装的侗族姑娘准备去迎接。我又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女孩用手托着一团糯米饭,上面放着半边咸鱼。姑娘们围了上去,一个个用手捏一个饭团撕扯一点咸鱼,吃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显而易见,这就是她们的午餐了。不知她们平时是不是都是这样用餐的?于是,我们想到长桌宴,充满了期待。

        我们跟着去到山里的一个路口。为了满足摄影师的要求,拦门酒的仪式进行了一次彩排。在这个间歇中,我借来侗族小伙的帽子戴着照了个相。驴行的队伍陆续到达,拦门酒仪式开始。一群银饰满身的姑娘横排站着拦在山路上,前面拉了一条用树枝藤条编成的路障。后面的侗族小伙吹起芦笙,姑娘们双手捧着斟满酒的竹筒杯,唱起了敬酒歌。歌声在树荫浓郁的山里飘荡,越发显出原生态的无穷魅力。

        长桌宴终于开始了,我们这些散游客,每人40元用餐费。时至下午1点多,肚子的确饿了。几排长桌排成长线,木桌木凳,古朴厚重。我们一行人迅速抢到座位,赶紧添好糯米饭。一齐把筷子伸向长桌上零零乱乱摆放的菜碗。仔细一看,每张桌上有七、八碗菜。全然没有所期待的色香味。我尝了尝吃份量有限的鱼和肉,味道并无特别之处。蔬菜也同样让人失望。一碗蒸南瓜,一碗韭菜,一碗加有蔬菜的稀饭或许不是稀饭,我不能确定,还有几片达不到人均的咸鸭蛋。好在大家都真的饿了。出来后,有人直言大失所望。我想这可能还不能代表他们长桌宴的水平,今天只是一个县级旅行社主办的一次活动而已。游客临时加进去,要知足。听说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参加者要交一两百块钱。我们想想行程计划,只好作罢。

        在宽敞的禾坪上用木凳围成一个圈看侗族姑娘小伙唱歌表演倒是有趣。这样近距离看比那天隔着河看感觉就是不同。从衣着上,我分辨不出她们是否结婚。其中确有刚才还在给孩子喂奶的。一个表演唱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后面偷偷拉扯妈妈的衣角,那位正在演唱的妈妈斜了一眼儿子,塞给了一张纸币。不一会,小男孩口里含着一个棒棒糖,把找回的零钱揉成一团以同样的方式塞给妈妈。妈妈头也没回,用手接着快速装进口袋。表演没有受任何影响,小男孩脸上那种欢快喜悦不亚妈妈的表演。这个节目中的小伙子的表演很有幽默情趣,不时引发观众大笑。听不懂没关系,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侗族小伙如果不会唱歌就算长得帅也找不到漂亮的姑娘。表演结束时,我也被拉进场参加互动。游客、驴友和穿着盛装表演的姑娘小伙手拉手围成一圈,在有节律的吆喝声中,或踢腿或搭肩,跟着跳起舞来。很遗憾没有录像,要不然一定能看我那笨拙僵硬的舞姿。于我来说,这是有生以来头一回。

        几天的旅行,侗寨留给了我许多感性印象。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简单,他们的服装是那么的独特,他们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我脑海里闪现出男耕女织刀耕火种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句。我又努力回想所看到的侗寨情景,竟然想不到多少现代科学文明的痕迹。对,好像有电线电视有手机有摩托车农用车有水泥路,还有胶底的解放鞋。显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的歌声却唱出了都市人难以享受到的致远的宁静。我不愿再去深想,他们的幸福感又如何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马观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