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西哲史感

        拿起这本书是缘于一位老师的推荐。他说,学经管的人心里不能只是数字公式、管理理论,人文素养实际很重要。

        哲学是个很大的东西,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更是难能窥之一隅,但其说到底是门指导人思想的学科,即无论它外表看起来多深邃,终是要回归到每个人生活着的点滴中去的。一些专业于此的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一定程度上脱离普通人的思想,反而不能有效地用自己的成果解释多数人遇到的困惑,而非专人士头脑中本没有固有的哲学体系桎梏,自然多了一些灵动性,恰或许是专业人士可用来借鉴的,所以也不必存在什么不好说不敢说的问题了。下面就请听听非专人士的一点感悟:

        祭礼。书中给出一种解释:人们举行一定的仪式,通过交感的魔力以增进部族的利益,鼓动伟大的集体的热情。以前对祭礼没有什么了解,总觉着不过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仪式感的东西,亦是芸芸历史产物之一。有了这番解读后,我竟能看到背后蕴含的深切情感:它就像一种信仰,能让个人在整个部族中消失了自己的孤立感而觉得自己和全部族融为一体。这种力量,让我可以理解全民大炼钢时期,为什么每个人都有那样的热情,和无私层面一种真正可称之为精神的东西。为什么要强调它?正因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没有,甚至听了会让人感到诧异的:多神奇,换作现在,利己主义的思想下有人会说这是傻。这是有信仰的人。同其配比的,是我们当下常听常说的迷茫:毕业迷茫,上班伊始迷茫,上班几年工作模式固化迷茫等诸如此类,似乎每个生命中的转型期都会遇到这两个字。如果说前人会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立感去融入集体,那现在的我们更多地却是选择反向远离集体:虽身处集体,心扉不愿或不知如何敞开,甚至有了过度沉思导致的隐藏式抑郁。这是信仰不足的人。我们不做评价,只是展现两种现象给大家看。 在我看来,这种祭礼背后的情感,是我们平时忽略而一定程度上可感可悟的东西。

        好与真。柏拉图在《泰安泰德篇》中提到“一种意见可能比另一种意见更好一些,但不一定是更真一些”,罗素给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例子:一个人患了黄胆病(看什么都是黄色的),这个时候你和他说他看到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黄色的,而是一个健康人眼里的那种颜色,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既然健康要比疾病好一些,那我们不如说健康人的意见要比黄胆病人的意见好一些。我的见解有:一,“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前半句话看起来略显绝对,带有唯心,我们都知道健康人眼里的颜色是真实的(不真实就不能称作健康人),不以看颜色的人为转移。这里如若断章取义,容易误解,作者是想强调后半句话中更好的理解方式,而非否定我们和黄胆病人说健康人眼里颜色的做法,但鉴于罗素这个人性子可能比较直比较任性,言论免不了绝对,这个见解暂时保留。二,需要引入本书之前罗素说的一段话“一个人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种智慧。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至少在哲学上是贯彻始终的。所以我也完全有理由思考作者给出的例子是否合理,可在我刚接触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是产生了误解的,就像之前提到的,我觉得他说的话过于绝对,如果这句话改成“这种说法对于黄胆病人来说并没多大意义”,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文明人与野蛮人的不同。主要在于审慎(深谋远虑):为了将来的痛苦,愿意忍受现在的痛苦。因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所以文明人的这种思想更大程度上是优于野蛮人的,而这种发展的机会成本是某些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这也就再次告诉我们如果一味从头再来,几千年的文明积积淀就会成为一堆废纸,作为现代人,思想深一点远一点是最基本的。同时,一旦做出从长远考虑的决定时,就必定承担不同的代价。

        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它一次又一次刷新我看问题的态度和对待人的方式,所以我仍会以这种蜗牛般的速度从中不断汲取雨露。一本需要细细打磨的书,过程才是弥足珍贵。

        我们专业在学习财管的时候,时常被要求做出的财务分析要深入简出,让做决策的高管或投资者能清晰地明白其中要点。想来这基本是各个专业的共通之处,也是毕生所求,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啊,各司其职而已。


【学院征文】一起重读人文社科经典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经典|西哲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