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面销魂

卤面销魂_第1张图片
漳州卤面 摄影:@镜头里说故事

姚石之言,在芗城当老师的龙海人,在芗城停留10年。

在一个叫侨村的地方,石老师站在湖边,等待着他的朋友们。“他们从帝都回来,今天要安排他们的吃与玩,主要的目的是相聚还有‘杀时间’”。大学毕业后,石老师回到漳州,原本只想着做个过渡,考个研究生再深造;谁知道这一呆,就是十年。十年间,对石老师来说,他享受的是漳州的缓慢。

侨村,是漳州人的叫法。全名,似乎是“华侨新村”,但已经很久没有人去验证是否这个名字还在使用。这里有数量众多的别墅,大都兴建于解放初期,众多的华侨返回故土,落地生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侨村里的华侨大多已不住这里,但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侨村的格局十分清晰:在这片区域正中心,是一个湖,湖的四周建着各色别墅;湖与别墅之间,修了环形路,路两侧间隔地种着大树。每一幢别墅的格局不同,装修不同,风格不同;每幢别墅内都种了大量树木,有些蔓延的植物甚至把墙面全部占据。接到友人夫妻后,石老师带着他们向侨村走去,一路上都是“绿”,湖是碧绿的,树是墨绿的,占据了墙面的藤蔓则带着不同深浅的绿……

石老师是这样安排行程的,可以在侨村绕一下,然后穿过侨村到府埕吃卤面当早点。府埕是原来的“漳州府衙”,在古街区里。以前,古街串联的是古渡头和古府衙,渡头上挑着担、扛着货的人,在青石板的街上快速走过去,一路之上,经过各种的店铺,药店、问诊、服装、鼓具……如今,古渡口已消失,一座座钢筋水泥桥跨过九龙江,连接了两岸;古府衙也消失了,留了孔庙的无言,还有一个叫“府埕”的地方。

在“府埕”,可看到闽南典型的骑楼,还有漳州特色美食。骑楼就在古街上,而古街连排的木质屋宅里依然有人居住。重新漆过的门,把岁月的痕迹掩盖起来,但建筑物的古朴却遮盖不了。古街上,大多还沿承着早前“前门开店,后厅住人”的格局。看店的人可一边煮饭煮菜,一边做着小生意,有些时候,就把小餐桌摆到骑楼下,边炒边吃,一间门面店,几道饭菜香。路过店家的人客,微笑着,从他们身边走过。

有些漳州人的一天必从各类美味小吃开始。有清汤面、沙茶面、豆花、粉丝、大肉包……而卤面最让人心醉。漳州人,喜欢吃卤面,也喜欢打卤面。先将鱿鱼、干贝、虾干、猪肉,香菇、笋丝等原料混合烹炒,而后倒入已经煮好的大骨汤或肉汤,以粉勾芡,加入蛋花,煮成黏稠的汤羹,这就是卤。以卤浇面,就成了卤面。卤面易做,易食,讲究的人,会配以其他食品,如五香、炸肉、腊肠等。这些配料,可以拌入面中,也可以用来佐面或佐酒。古老相传的“打卤面”,那浮在油面之上的金黄,蒸腾而起的香气,化成丝丝缕缕,渗透到漳州人的习俗之中、生活之中,并成为慢城生活的一个浓缩——就这样轻松地把山海珍味容纳于一锅卤汤之中,把人生百态承载于一碗卤面之中,轻松的,把各种配料放在卤面边上,爱则取之,不爱则舍之,佐面、佐酒、佐生活。

有些卤面店,甚至就开在自己家里、古街边上、骑楼里面……吃着卤面,可以感觉到漳州人的闲适,就像是把卤打好,随时加热,随时烧卤,随时可以用餐;面盛在自己的碗里,吃得快与慢,就与他人无关了。当一碗卤面吃完,漳州这一座慢城的节奏就已经把你的呼吸同步了。



文章选自《海峡旅游》总第077期

大概是七年前的文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卤面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