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另一个自己——《东京一年》

“当你走近这欢乐场,背上所有的梦与想,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没人记得你的模样,三巡酒过你在角落,固执的唱着苦涩的歌……”这是近期一档网络选秀节目中一位选手的原唱歌曲。他的歌曲中的厚度和思想,让人唏嘘。看着桌上蒋方舟的新书,突然,就把蒋方舟的形象与歌词中的意象重叠在了一起。

作为80后的我们,蒋方舟这个名字我们简直是耳熟能详。这位7岁便开始写作,9岁就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的“少女作家”, 在赞誉纷至沓来的时候,她的年少成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的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出奇的坦率直白。蒋方舟的写作展示了对自身和“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的关切。无论是光环还是争议,这位生活相对顺遂的孩子,都被捆绑在成名成利的高速车轮中,全速的运行,不能偏离,不能脱队。家长们都在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蒋方舟,然而作为同样是孩子成长起来的我们,却觉得她孤独,忧郁,可怜。

1786年37岁的歌德逃往意大利,他出逃并非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是他发现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被套上了齿轮,意大利拯救的他,使他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蒋方舟也是如此。

而这也成就了这本新书《东京一年》。

《东京一年》一书不仅记录了一年来蒋方舟行旅的见闻经历,也在通过旅行传达人生态度。“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勇气,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清浅的文字渗透着禅意,精巧的设计藏着巧思。这只是蒋方舟写的是一本日记,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其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博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在东京,因为不会日语,无法建立任何情感联系,更无法在人际交往里投入什么热情,仿佛生活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都是在与自己单独交谈,而这种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蒋方舟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下来,学会克服一个人吃饭的羞涩,学会不打搅别人,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

然而即便是生活在热闹喧嚣里,前呼后拥的裹挟在一群朋友中,朋友圈中晒出各类亲密讨喜、拥抱聚会,一旦停止下来,夜深下来,除了真实的寂寞和孤独,你还能看见什么?

《东京一年》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蒋方舟发现另一个“别处”的自己,“我总觉得自己发生了某些难以言喻的细微变化,这变化让我觉得短暂脱轨的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像是游到了海面上透口气。”

随着东京生活的流逝,蒋方舟终于开始冷静的观察自己,明白其实自己就是自己的作品,而且这一年的历练,已经把自己打磨成了自己最想要成为的样子,无需再纠结过去,一切都得以最好的释然。

《东京一年》也是一本旅游指引,蒋方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最佳旅伴,在东京生活过一年的她,拥有太多本地人才懂得的生活技巧与旅行客难得一见的趣事见闻,让我们有机会抛弃热门景点和人山人海、脱离走马观花的怪圈、亲身感受东京本地人的生活。随时带着一双发现新奇事物的眼睛,这样的旅伴往往能让旅途变得有趣得多。“如果我没有成为一位作家,那我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导游。”在说到旅行推荐上,蒋方舟非常自信的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生的选择总有很多,旅途的规划也并非唯一。毕竟,每个人都有能力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蒋方舟变成一个新人,而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就像蒋方舟说的:“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另一个自己——《东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