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心无杂质对流年,
写就平生华彩篇。
苦楚酸辛全化尽,
只留甜美献人间!
这首诗,是我看完本期《朗读者》之后有感而作。
诗中概括了标题中三位朗读者的主要共同之处。
下面,请让我一一将这三位朗读者介绍给大家。
(1)
第一位,吴纯。1982年出生。4岁开始,跟随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学钢琴。
8岁获武汉市钢琴第一名。10岁获湖北省艺术人才比赛第一名。
13岁考入武汉爱乐音乐学校。15岁参加香港举办的全国钢琴比赛。
16岁前往乌克兰国立敖德萨音乐学院深造。
留学期间先后获得18次国际钢琴演奏大奖,并获得三个世界级钢琴演奏与音乐博士学位,被欧洲媒体誉为“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
27岁回国,任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授,并在全国多座城市成功举办个人演奏会。
——从履历看,这位青年钢琴演奏家几乎全部人生都与钢琴绑定,专注于音乐领域而心无旁骛。
音乐艺术对吴纯的影响与塑造是巨大而深刻的,通过《朗读者》现场吴纯的言谈表现,我们可以感受这位钢琴家心灵世界的明澈与纯粹,而35年的时光,几乎在他面容上未留下任何雕刻痕迹!
至于吴纯人生经历之艰难坎坷,也如董卿所言,可谓尝尽了人生百味。
他出身单亲家庭,自述9岁时,母亲为供养他学音乐,同时做五、六份工,每天只睡3个小时。
每天母子二人只有10元生活费!
吴纯说,1997年他参加香港的钢琴比赛,是靠借来的钱,才凑足费用。
由于发挥失常,这次他并未获奖。没有奖金,还钱的事就失去着落,而母亲非但不怨怪,为省车费,还步行四、五个小时到机场接他!
后来他出国留学的费用,则靠勤工俭学解决,每天打多份工,凌晨4点半起床!
吴纯留学期间,与母亲写信联系时,只报喜不报忧,并且不敢提及思念母亲很想回去的心情,因为,“那是一个不敢触碰的主题,一旦触碰,就很难拉回来。”
吴纯不怕吃苦,也没有退路,只是一心想尽早学成技能回国供养母亲,“给她一个幸福生活。”
苦难给吴纯的馈赠,不仅让他成长为钢琴艺术家,更塑造了他沉着、坚毅的性格!
在《朗读者》节目现场,我们听到吴纯演奏的纯美的钢琴音乐,而他早年辛酸苦楚的经历,都化成了他朗诵《贝多芬传》时的深情投入!
(2)
第二位,叶锦添。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创作艺术家。
1986年参加吴宇森电影《英雄本色》剧组,任美术设计。
从此涉足电影界,为众多电影做服装与美术设计,与港、台、内地导演均有合作。
1993年起涉足剧场创作,逐渐成为电影、舞蹈、歌剧、戏剧、戏曲、传统乐舞、音乐剧场等众多艺术领域的跨界人才。
叶锦添多次在港、台及内地电影节获提名与大奖,而其事业巅峰则是2001年以《卧虎藏龙》一片,得到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最佳服装设计”双项提名,并荣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书写了自己人生的华彩篇章。
叶锦添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节目现场,他自述当年,“是个非常麻烦的孩子”,“整天沉迷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父亲反对他画画,他就躲在卫生间里画,并企图逃离父母。
叶锦添是个固执而单纯的人,这种个性使他一度很穷,不会赚钱,“好多人找我拍电影,我不拍,一直等着。”
他在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在等自己真正的机会。
叶锦添的父亲为阻止他搞美术,曾没收他的画具与画稿,甚至还会动用皮鞭,用董卿的话说,是给予他真正的“打击”。
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对叶锦添造成一种精神上的磨难。
在这种困难处境中,叶锦添一直在苦苦坚持。
他自述那段日子向往去欧洲开阔视野、学习深造,不能指望父亲支持他,好在她的母亲及时支援了他。
在某个早晨,叶锦添看到桌面上有两万块港币,他说:“我拿上这笔钱就去了欧洲。”
如今,叶锦添功成名就,然而他的父母早已过世,甚至没看到他获得成功。
他说自己忽略了父母亲人,只顾沉迷在自己的艺术世界。
他说:“我有一种流放的感觉。不过,也可能是一种自由,因为如果父母还在,可能我就走不动了。”
叶锦添最喜爱的林黛玉这个文学人物,和他一样,也是个心无杂质的单纯的人,所以他选择了用粤语朗读《葬花吟》。
(3)
第三位,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24年生于北京。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3、4岁时,开始诵古诗,认汉字。
6岁开始读《论语》。
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攻古典文学专业。
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
1945年大学毕业,开始教书生涯。
1948年随丈夫迁居台湾,继续任教,十余年中培养出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人才。
1966年赴美讲学,由于此时中国大陆与西方长期隔绝,叶嘉莹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4年重回祖国大陆,写了长诗《祖国行》抒发激动之情。
1978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
1989年退休后,每年用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1997年出版《迦陵文集》十卷,2000年出版《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引入了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研究,并且硕果累累。
她一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
从经历看,这位当代中国名满天下的才女,将一生主要心血倾注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创作上面,就像她的《咏莲》诗所写那样:“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是一位真正心无杂质的赤子!
而她一生经历的早年丧母、晚年丧女以及背井离乡数十年等等磨难,都化作了她所创作的一首首精美隽永的诗词,她说:“我的诗词,都是我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感情。”
通过这些结集出版的诗词,叶嘉莹将自己一颗真诚炽热的心坦然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样的作品,必将长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