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
满眼的绿,透亮而安静,顺着山坡,起起伏伏,踩着大自然设定的节拍,欢快地向外铺排。
由于种植“白叶一号”,当地百姓的日子普遍过得殷实、富足。一家帐篷客酒店在这里落户,成为茶乡一景。
自己的日子过好了,黄杜人想着要帮帮别人。
两年前,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坐在一起开会。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提议向贫困地区捐赠茶苗。话音刚落定,叫好声跃起。
村委会主任钟玉英一直以来的想法是“占着这个位置,就是要做事情的”。捐苗是为党和国家分忧,一百个同意。
2019年10月1月,钟玉英作为黄杜人的代表,受邀亲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观礼。
徐正斌、阮波、盛月清都是村党总支委员。
学过服装设计的徐正斌说:“在我们黄杜,茶苗就是一点特产,就是手头用用的东西,现在要拿出去一点,帮帮人家,有什么问题?”
徐正斌正在茶田里查看茶苗长势。
阮波感觉捐苗就是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是在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
盛月清态度明确,“先富帮后富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村委会委员刘炜是个90后,见人有几分羞涩。听了捐苗的提议,他感到很新鲜,“以前大多是捐款,捐了就完事了。现在说要捐苗,还要帮到底,很有创意”。
2018年10月20日早上六点半,在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刘炜(左)和志强村村委会主任张勇冒雨种下“白叶一号”扶贫苗。
老支书盛阿林表态,“这个事,很好的”。他回忆自己当时还叮嘱了一句,“说出去的话,要算数的”。
1999年6月,黄杜村原党支部书记盛阿林被浙江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老党员丁强激情犹在:“我们以前的日子过不好,这个茶叶让我们过好了,也要让别人过好。捐苗,同意!”
68岁的徐有福想法同样朴素:现在日子好了,捐点苗帮帮人家,还有什么话可说?
比他大了两岁的盛德林,茶园里的事都交给儿子了。小儿子盛河勇是退伍军人,参加过1999年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家里捐点苗没问题。
盛红兵、盛永强、阮安丰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在部队加入党组织。
盛红兵性格直爽,“肯定同意,要不然对不住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子”。
盛永强说话不紧不慢:“村里号召,当然要尽自己的义务,这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捐!”
阮安丰想起当年一位乞讨的大爷伸手向他要一块钱他竟然掏不出来的往事,再想想自己给自家茶场取名“葡茗”寓意喝茶就像吃葡萄一样甜,不由得撂下一句话:“要我捐多少苗,就捐多少苗!”
阮安丰
张根才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看问题有高度,“党员,就是先进一点,思想好一点,勤快一点。组织上提出捐苗,这是做好事,要支持的”。
比他年长一岁的丁连春有个比喻,“这个穷,就像一座山,要搬走。我们就来帮忙挑一担”。
黄梅蕾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同意”,理由是“助人也是助己”。
曾经抱怨“黄杜这个地方,没救了,只有黄泥巴,除非黄泥巴值钱了,这个地方才富的起来”的李粉英,如今把黄杜的土当宝贝看待的。她自己做主,认捐30万株。回家跟男人一说,麻烦了,“他跟我喊,你怎么这么抠,就不能多捐一点?”
宋昌美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平时就热心公益。她说:“捐苗这事,不是钱的事,也不是苗的事,一株苗就是一片心。”
宋昌美(右)到受捐地开展技术指导。她是黄杜村第一个在白茶园“种”出宝马车的人,并成立女子茶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领姐妹共同致富。
叶兢君家在种茶的起步阶段,宋昌美曾经“雪中送炭”。现在村里号召共同来帮助别人一把,他自然愿意。这个熟悉互联网金融的90后,想得更远:捐茶苗只是第一步,还要帮人家种好、卖好。
叶兢君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贾伟的母校是浙江师范大学。他们在外打拼一阵,不约而同选择返乡创业。听了村里有向贫困地区捐苗的设想,贾伟感到很惊讶,很自豪,“我们黄杜的‘村格’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他说,以前的黄杜人想的可能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往是邻居家有个事,就去帮个忙。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想的是国家大事,“太有想象力了!”
贾伟(左)在直播现场。
黄杜的20名党员代表,捧着初心,集结完毕。
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放手,不脱贫不放手。
2018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山区茶农写封信,总书记有回音,盛阿伟说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没想到!转而心里不停地念叨:说到做到!说到做到!
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确定为受捐对象。
黄杜人迅速将自己的时间调整为“黄杜+”模式。这四个地名他们以前都没有怎么在意过,如今一直在脑海里盘旋,还扎下根。
黄杜人心中的鼓点,咚咚咚,密实,嘹亮。
要捐苗,先育苗。育苗,育好苗。捐苗,捐壮苗。
2018年10月18日,首批“扶贫苗”从黄杜村启运。
黄杜人真心把这些茶苗当远嫁的闺女看待。他们把三省四县的“婆家人”请上门,说说这些茶苗是个什么脾气,一日三餐有什么讲究,有个头痛脑热怎么办。
他们组建“帮扶技术团”,到三省四县的茶园现场,看看“闺女”的生活环境怎么样。茶苗间距多少合适,施肥、除草要注意哪些问题……
手把手培训,点对点帮扶。
两年来,三省四县盛阿伟跑了21趟。这还不够,他把弟弟盛志勇拉进帮扶队伍,钟玉英派出的是丈夫杨学其。
盛志勇说,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是“满口感谢”,自己很感动,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力。
盛志勇(左)
在青川,杨学其的中耳炎发作,他扛下来了。儿子杨旭飞在老家茶山上干活时出了意外住院手术,他含泪给儿子打电话:你是当过兵的,要扛住!
杨学其(左)
黄杜人捐苗护苗,黄杜人掏心掏肺。
这些茶苗的“婆家人”心存敬意:这群浙江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青川县受益的茶农,给黄杜人送来几个大字,“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小康”。下方写着他们的姓名,密密麻麻,每个名字上都有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鲜艳的红,跃动的心。
这茶苗,有能耐,预计带动三省四县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今年3月初,捐赠到三省四县的茶苗迎来第一个茶季。远嫁出门的茶苗,初次产新茶,是大喜事。盛阿伟心想,作为“娘家人”,自然要到现场见证这个神圣时刻。
再说了,安吉白茶是很娇嫩的,采摘讲究,采不好,好茶也好不了。加工也是个技术活,要抢时间,不到现场不放心。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吃劲的关键阶段,出行是个大问题。坐飞机、坐高铁?有点不踏实。思来想去,决定租车到普安。
这一趟,路迢迢,单程两千公里,热水瓶、方便面随身带,一辆车请了俩司机。3月3日凌晨5点左右出发,一路往前赶。
开水用完了,没想到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也关门了。那就干渴着。4日凌晨一点,在贵阳下高速,大家都乏了,就在路边找个旅店,休息4个小时。9点左右,抵达普安。核酸检测。正常。
3月5日17时30分许,在普安县,第一杯“白叶一号”扶贫茶端到盛阿伟手里。他扯下口罩,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迎过玻璃杯,轻轻举起,看了看汤色,闻了闻,笑意漾了出来:
“香气还是比较好的,你闻一下!……这是三省四县第一杯,一个小的成果……那个话是怎么说的?……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盛阿伟捧着首杯“白叶一号”扶贫茶。
黄杜人,请出列,接受满满的敬意!
(点击阅读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