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语言的框与亲子沟通

小长假, 推荐大家一本心理学的书,   大众也很适合: 《语言的魔力》 , 是一本 NLP的书。  专门讲沟通, 语言是怎么影响人的, 怎么让人积极的去想事情。

语言是可以携带暴力的,更是可以伤人的。 怎么能够积极正向的引导他人, 尤其是鼓励孩子,当然就很重要。


NLP语言的框与亲子沟通_第1张图片

比如 里面介绍了 很多 “换框”的语言技巧,

比如这章:《0007第一章5语言如何框架体验》一起听听吧!http://xima.tv/Ac3VSi

 比如 :

1,如何正向鼓励?

A: “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    这话说给孩子听,  就很正能量。

大家可以比较:   换个顺序:

B:“如果你愿意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你(就,或者才)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  孩子听起来, 就变味了。

A 对孩子, 是非常肯定, 赋予力量 。 做你能做的任何事情, 很能激发动机。 必须放在放在前面。  you can ,   孩子就受到了父母的鼓舞。



而 B ,是很多中国家长说话的方式:

中国家长B的说法很多,  做完作业,才能去玩 ;  

格式: if 。。。 then  条件在先 ,结果在后。   孩子就会很不高兴。

换成A呢?    

宝贝,你可以随便玩,尽情玩, 如果先做完了作业,那就更自由自在了。

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孩子就会觉得控制权在自己手里, 就没有被强迫的感觉。  积极性就会很高。

2,  孩子犯了错误怎么办?

很多人潜移默化的,他会处于问题框架中:

聚焦于不受欢迎的症状和寻找原因,找到why?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是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谁的过错?   -- 摘自 《语言的魔力》

比如,孩子迟到的问题,问题框架会这样思考:

孩子总是迟到迟到。

迟到对孩子有什么坏处?(为什么迟到是个问题,迟到的危害?)

为什么孩子总迟到?

是谁的原因造成的,孩子还是父母?


NLP考虑问题,会把自己切换到结果框架中:

你想要什么?

你怎样得到它?

有哪些可用的资源?


以孩子迟到为例:

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仅仅是不迟到吗?还是信守承诺?培养孩子守时的习惯?

那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可以做些什么? 父子共同努力可以做些什么呢?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已经有的条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NLP语言的框与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