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集

年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的集市。

  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大街上便开始有了年味儿。一般都是卖猪羊卖柴卖扫把的打头阵。农村人喜欢喂年猪,过年杀猪,是年的一部分,那时人都过的比较艰难,辛辛苦苦喂了一年的猪,为了能让一家人过个好年,大部分都是卖掉了,置年货,孩子开学报名费,一年的收入都在猪身上。南山里人,趁着年关偷偷砍点柴编些扫把背到集上买,村民们都有腊月八扫房的风俗,真正的年集是从腊月八开始了。

扯布,是那个年月里集市的主角,日子过得在紧巴巴的,给孩子扯几尺布缝件衣裳是必须做的事情,为了几尺布,家里能换钱的比如鸡蛋黄豆,烟叶,洋芋,萝卜都拿到集上去买,布摊上五颜六色生意十分火热,的确良,蓝咔叽,黑条绒,线哔叽,巴拿马,红绸缎,裁缝店里也是热闹非凡,货源堆积成山。

年画是乡里人过年的必须品,卖年画的多为街上人,冬闲无事,便趁机到新华书店批些年画,抢一片地方,铺几个口袋或支两块木板,靠墙拉几根绳子,挂上鲜艳的年画。道街花花绿绿的年画挂起来,成为集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立即就给集市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那几年,年画可谓百花齐放,不但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也有传统戏画。当时还没有电视,戏画成了宣传戏曲的重要手段。什么《穆桂英挂帅》《女驸马》《杨家将》《朝阳沟》《天仙配》……应有尽有。当然,还少不了领袖像,有马恩列斯,也有毛刘周朱。最抢手的除去戏画外,还有电影画屏,什么《万水千山》《少林寺》《霍元甲》《董存瑞》《英雄虎胆》《南征北战》别有一番风味儿。

  接着,红红的蜡烛也开始上市,卖烛人多在热闹处放一个大方桌,桌上摆满圆的、方的蜡烛,有大有小,成双成对,上面印着金色的图案和吉祥语。有的为显示质量,还特意点上一对。蜡汪着红色的烛油,燃得整齐,不淋不流,堪称上品。那年月制蜡用的多是羊油,压根儿没有眼下石蜡的那种怪味儿。蜡根儿处,卖蜡人有意不将红色染到底,专露出乳白色的脂油,给人的感觉即美观又爽朗。

  卖香蜡的上市不久,最具有年味儿的鞭炮也开始陆续上市。新炮上市,要先试炮,年集上从此开始炮声不绝。炮仗都是男孩子的最爱,电光炮,闪光炮,上天炮,两响炮,也有些攒劲人自己做的土炮,二十响,五十响,五百响,炮仗响起时,年集就是高潮期了。

  各种年货全都上市,连平常卖不掉的陈货也要搬出来凑热闹。一街两行,卖猪肉的、卖羊肉的、卖青菜的、卖粉条粉皮的、卖布匹成衣的、卖竹箅子馍筐子的,各类货物一应俱全。为在闹市中抢一地盘,天还没大亮就有人起床。天寒地冻,走路的脚步声、卖早汤的叫喊声、猪嚎羊咩声,已汇成了年集特有的晨曲。那时候家乡小镇的大街上都是土路,两旁多是土坯瓦房的店铺,街道狭窄,装不下爆满的人流,集市就开始无节制地朝外扩展。铁路桥下,河滩,乡政府门口都是摆摊的人们,当然这些非主街就成了猪鸭牛羊,锅碗瓢盆的农付产品集散地,站在铁路边上张望,全是望不到边的人流,吊桥上都是来来往往的村民。

  当然,由于各家的经济状况不同,年货也办得不同。不过,就是再穷的人家,也要在年前想法弄些钱,努力过一个好年。不但要买烟买肉买酒,香蜡纸炮也一样不少,还要贴几张年画,贴幅对联。有的三十早上才弄到钱,那一天又必须将年货办齐,就显得手忙脚乱。生怕撇在年这边似的三十下午个集市基本没有人了,店铺门上贴好对联都回家扫院扫街接先人吃年饭。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酒肉天天都能见到,不在像以前一样盼着过年改善一下了,置年货都可以足不出户网上应有尽有,让走出大山在外打拼的人们,既习惯了灯红酒绿鲜衣怒马,又越来越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年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假期,网络拉近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也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也许才是人们觉得越来越没年味的真正原因吧。


年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集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集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年集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