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浏览:2305 2011/12/04

瓯海梧田东垟路段温瑞塘河边的百年谷宅 林鸿麟 摄

谷同春石刻招牌

“谷同春”第三代传人谷冠镛孙子谷传经

周吉敏 文/摄

在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170个历史上全国各地著名的酱园,温州民国时期的老字号“谷同春酱园”就占一席,可见当时“谷同春”的影响力。可惜,昔日的繁华已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能见证“谷同春”昔日繁华的,就是温瑞塘河边上那座被风雨剥蚀了容颜的酱园旧址——“谷宅”了。

塘河岸边 百年谷宅

在瓯海梧田东垟路段的温瑞塘河边,一座古宅静静地倚在河岸。我在河的对岸默默眺望,她与周围年轻的喧嚣繁华格格不入,它就如一位鬓如霜的老朽,把所有的寂寞沧桑都刻在脸上。眼前的老屋就是谷宅,当年名盛一方的老字号“谷同春”酱园旧址。

我许久地注视着她,发现很少有人打她门前走过,更没有人在她面前驻足停留。门前的河埠头也已经冷落,水面没有人去搅起一丝涟漪。位于梧田街296号的谷宅,为二层传统式砖木结构,造得讲究,但不奢华。老门台外面的一层砺灰已经大部分剥落,显得斑斑驳驳。门台是青砖堆砌而成,两翼用青砖拼砌成几何图案,让墙体显得很有立体感。老门台上砖雕已破损无几,但依然可见当年的精美。檐上长满了杂草,在秋日的阳光下,这抹绿意却反衬了老屋的清冷。

老屋的门扉敞开着,门外用铁丝做的腰门,也是虚掩着。站在门外,视线穿过天井,穿过中堂,直达最里面的墙壁。推开腰门,门内是一方天井,中间过道是长石板铺就,天井两边都给形形色色的花草占满了,这让整个院子显得很是杂乱无序,但也可见,老屋主人对小花小草的热爱之情。里头左右两厢对称着,正间有中堂。我想先前这里应是最庄严的地宕,挂着祖宗画像什么的,现在却堆满了杂物。

右边的厢房里走出一位老年妇女,经过交流,我得知她叫罗霞,其丈夫谷传琳是谷家第六代了。她嫁过来到现在,已经在这老屋里住了54个年头。她指给我看压在玻璃板下的谷家全家福。

等我从罗霞的厢房出来,发现老屋的中堂里已经坐了两个人。一位是老汉,一位是头发银白的老妪。一聊才知道,老汉是“谷同春”第三代掌门人谷冠镛的孙子谷传经,今年68岁了。谷传经说,这谷宅有105年历史了,记得爷爷还在时,经常坐在中堂的石鼓上,说他13岁时谷家建造了这座宅院,如果爷爷还在,今年就有118岁,以此推断,这宅院就有105岁了。

说起“谷同春”酱园,谷传经走到天井的角落里,搬开杂物,掀开塑料布遮盖着的一块石板。青石板上,“谷同春”三个阳文大字赫然在目。老祖宗留给他们的老字号石碑一直保存至今,实属难得。见证“谷同春”酱园历史的谷宅已是百岁老人了,如今“老人”迟暮,摇摇欲坠了,唯有谷家子孙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

兴盛一时 传承四代

从谷传经的介绍和《梧埏春秋》一书的记载中,我了解了“谷同春”酱园的历史变迁。“谷同春”酱园创办人谷洪澜(1835-1932),出生于原梧埏区桐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虽读书不多,但天性聪慧,好学好问,善于思考。

旧时梧田周围的村庄皆为水网地带,农民在农闲季节或早晚空隙,都到河里网捕鱼虾,一部分村民甚至以捕鱼为生,他们将捕得的鱼虾在梧田街上贩卖,又以卖得的钱从梧田街上换取大米、酱油、酒醋等生活必需品。

谷洪澜细心观察之下,发现梧田农家喜吃鱼虾,对酱醋需求甚殷,于是萌发经营酱醋的念头。他把自家多余的稻谷,以家酿方式,酿造了酒醋,挑到梧田街出卖。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谷洪澜摸索出做生意的经验,尝到经商的甜头,便在梧田街租赁房子,开设了一爿店铺,销售酱油、米醋,兼粜大米,起名为“谷同春”。谷传经说,创办“谷同春”时,谷洪澜正值青年,充满了创业的热情。

谷洪澜经商讲求信誉,生意日渐兴隆,酱醋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至民国时期,“谷同春”酱园已成为温州城内外颇有名气的酱园。谷洪澜也由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一个颇具名气的工商业家,受到了政府的赏识。1914年,谷洪澜80寿辰时,永嘉县政府赠予“杖朝光园”匾额一块。1931年,谷洪澜提前庆贺百岁大寿,永嘉县政府又赠“期颐衍庆”金字匾一块,以示褒嘉。可见当时“谷同春”在当地的影响力。

1917年,谷洪澜向浙江省盐务署提出申请,要求把“谷同春”酱园变为官办。因为官办酱园不但有官方发的照牌,而且可以从官府得到食盐等原料的分配供应,有利“谷同春”进一步打开市场。颇费了一番周折,1917年年底,省盐务署终于发给一块烙有“浙江盐务署”火印的黑底金字照牌。谷洪澜视这块照牌为“宝物”,平时妥善珍藏,只有在春节时才挂在店堂中,显示一番。“谷同春”变成官办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酱油落地缸从10多只增加到20来只,还酿造出质量好、深受欢迎的“味母”酱油和名牌产品“谷同春顶醋”,同时酿造老酒,每年消耗约两百余担大米。

谷洪澜去世后,“谷同春”由其子谷杰士、谷绣臣经营。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谷同春”着手开设分园,在温州渔丰桥口设立了“广同春”分园,在仓桥口开辟了“宁同春”分园。这两间分园并不生产,只是“谷同春”的门市部。

上世纪30年代,“谷同春”由谷洪澜长孙、谷杰士之子谷冠镛(1892-1971)继承经营。至40年代初,谷绣臣及其子谷观初搬迁至瑞安塘下另立门户,经营酱酒业。作为“谷同春”第三代传人,谷冠镛为人勤劳俭朴,时常赤脚穿草鞋,徒步上城办事,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谷同春”得以进一步扩大发展。

1947年,“谷同春”建立了大焙间,取代了酱油生产都由自然太阳光晾晒的落后程序,大大缩短了酿造过程。为适应技术革新和生产发展,在梧田东垟地方(原区公所所在地)营造了60来间作坊和两幢五间平房,并增办了榨压房、青石盂、千斤等设备,落地缸从原有的20来只增加到60多只,总缸数达到400只左右,仅老酒生产,全年投料就达到三四百担大米。

新中国成立后,“谷同春”在第四代谷益清、谷益芬的主持下,苦心经营,基本上保持旧有规模。1956年,随着工商业改造的浪潮遍及城乡,“谷同春”酱园作为私股并入永嘉县酿造厂。两年后,永嘉县酿造厂分成温州果酒厂、永春酿造厂和省合作社梧埏粉丝厂。谷同春的股份划归温州果酒厂,原“谷同春”的职工全部成为该厂工人。

至此,兴盛一时的老字号“谷同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州酿造老字号——谷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