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委屈或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很被动的事情

    老妈特别喜欢看《金星秀》。平日里一旦她开始对我叨叨,我就赶忙打开电视,把《金星秀》的视频调出来,她立马就懒得理我了。

   昨晚,老妈看的是访谈伊能静的那期,2015年的,伊时年46岁吧。伊看上去很年轻,不光是外表,她的气质很年轻。说话轻柔稍带些台湾人特有的嗲,表情柔和灵动。她的衣服也很别致,绸缎质感的面料,图案是一些儿童画,太阳啊、风车啊,样式就是女生都爱的蓬蓬连衣裙。这样的裙子穿在她身上毫无违和感。

      金星的访谈爱给嘉宾“刨坑”,而且她也不避讳自己在八卦方面的嗜好。果然,金星对着穿得美美的伊能静并不谈演艺方面的事情,而是问了些家庭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伊讲述了她的父母,重男轻女的父亲抛弃生了7个女孩的母亲,在外面与别的女人生了至少3个男孩;母亲的艰难与隐忍;她的日本继父;14岁踏入演艺圈是为了还1000万台币的债以及父亲的突然离世,她去太平间认领遗体。她在说这些往事的时候,语气平静,用词中立。间或还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下父母的感情。她说因为父亲长得帅,在音乐方面也很有才华,母亲对父亲有崇拜的成分,所以才会忍辱负重,死心塌地。她维护母亲,但态度一直很理性,一直保持美美的姿态。

      其实,不只是伊能静。很多港台明星在访谈节目中都是这个样子。再艰难不堪的事情,他们的用词都很平和、中立,用一种无奈又理解的心态去接受这些事实。比如:“那时候,爸爸妈妈也有难处,没办法啊。”

      看完访谈后,会有一种感觉。这些经历并没有把这些明星变成不堪的人,他们的人生好像并没有损失什么,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些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魅力。

      相比之下,国内的访谈或选秀节目嘉宾或选手都要说一些早前的经历。这些经历的主题主要跟贫穷、疾病、被歧视有关,情绪中饱含委屈,对人生的委屈。他们来到这个舞台,是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是喜欢练习某种才艺。我觉得求别人理解自己,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很被动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已经成为套路了,没有真诚。而且这种受伤的状态由来已久。从小学教科书里就开始有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语文课本有着强大的政治洗脑功能。我们被灌输解放前是个黑暗的旧社会,老百姓受尽地主、资本家的欺凌,后来解放了,天空晴朗了,这一切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戴德。任何一篇文章,老师不是引导学习词句的优美、体味其意境。而总是用以下套路“通过揭示……,鞭挞了……,讴歌了……”。通过这种学习,我们没有被教育得有自尊心,而是觉得受压迫了,充满了愤怒与仇恨。就像到今天,我们对日本人的态度只是谩骂,而没有反思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对于南京大屠杀,大多数日本人是承认有这回事的,但他们质疑30万这个数字是否确切,以及屠杀对象是军人而不是平民。我们的那些研究机构在干什么?抗日只是一味挑起老百姓情绪上的怒火吗?

    只要我们还依赖于外界的评价,我们就从来没有真正昂首挺胸过。现在中国大地流行一类人叫“广场舞大妈”,她们神采奕奕地随着高亢的音乐跳着欢快的舞蹈。有些还上了电视,中气十足、嗓门挺高地表达生活无虞后的那股高兴劲儿。我看了觉得不以为然,这群老太无非是文化程度不高,退休后没个事情打发时间,就在一起跳跳舞呗。跳就跳了,还非要四处显摆,让别人承认她们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跟锻炼身体的初衷不一致了。

     国外也有高龄的体育锻炼者,但他们没这般闹腾,只是不断促进自己去做某件事。比起国内这群花里胡哨的老太,人家要显得自我、含蓄、高级感强些。

   上学的时候,有篇英语课文叫《谈自尊》,大部分内容都忘了,只记得一个短语“keep  carm”。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觉委屈或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很被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