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2014年买的第一本书,就是维多克·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主要是我忘记在哪里偶尔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的简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他妹妹幸存。但是,弗兰克尔却没有生活在对过去的恐惧中,也没有在生活中消沉,从集中营出来后,他讲自己的经验和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我突然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所以我就决定买了这本书。

当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多少,只是看了前言、自序、和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的前面几页,但是,可以说,至此为止,我也没有见到对集中营死亡恐惧的描述,弗兰克尔更多地是在客观地描述一个过程,正如前言的作者哈洛德·库希纳所说“在此书中,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我想说说一个我熟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上一篇《孤独的人都是可耻的》有点关系,因为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伪装孤独者,直到后来被大家所不齿,最终遗弃,他也走上了不归路。这个故事是关于我高中一个同学的,他的名字我姑且用A代替(其实我现在连他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我们一个班70多个人,他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前五名内,我所就读的高中是那个城市最好的高中,前五名内是不得了的名次,简单来说,是可以考北大的名次。他本来可以过得非常好,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可以很开心,可以很多朋友,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但是那个女孩子不喜欢他),可是他却选择伪装孤独,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与世隔绝的人。

最后,他没有考上北大,而是在后来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高三的第一个寒假,在期末考考完第一科的那天,他失踪了,所有的同学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他的家人和班主任急坏了,发动了所有可以发动的力量去寻找他,直到我们回去拿成绩表(大概10天左右)才有了他的消息,是一个同学告诉我的,原来他去了广西,流浪了数天,钱用完后,他就回来了,可是他却没有说原因,无论谁问他,他都不说,直至现在也是一个迷。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我记得也有同学想去靠近他,和他做朋友,而他在和这些同学的初始相处中,也是愉快的,但是,后来,他却不在说话了,一个人站在走廊处,呆呆地望着远方。

高三下学期再回去,已经是即将要面对高考的高压时期,这个时期,谁都没有心思去关注谁,即使是他的成绩从原来班级的前五直线降到了班级的第十名,或者更低,那个时候连空气都是凝固的,波浪只在每个人的内心翻滚,连A也不例外,当然没有任何人去关注这样的变化。

高考后,我去了东北,和A没有任何的联系,因为本来和他也不算很熟悉,据说他考了华南理工大学。就在我读大三的时候,某天有个高中同学突然告诉我:“A自杀了,在学校宿舍,在一个暑假,他没有回家,留在宿舍,宿舍管理员在一次巡查中发现他在宿舍厕所上吊自杀。”。我没有太多的惊讶,也没有追问他后来的生活,我当时其实反而觉得他这样也算是一个解脱,因为从结果我能想象他后来的生活应该也是不尽人意。

我找了一下我过去的日志,我记得,我当时写了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

        人干干净净的来,在世界上肮肮脏脏的走,最后孤孤单单的死亡
        那些人,那些企图摆脱世界的人
        愚蠢啊
       可悲啊
        不值得同情
        放弃,有时候是一种绚丽的美
        然而,有时候却也是一种偏激的龌龊

在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前言中,有一句话据说是弗兰克尔很信奉,尼采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我觉得说的非常对,我的A同学,可能最后就是找不到了他活的意义,迷失了,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所以便早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我是非常看不起轻视生命的人的。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我真的希望所有人都很热爱生命,生命总会有让你活着的意义的——例如亲人、爱人、朋友、理想、甚至是物质的追求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