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笔记——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背后的思考

骗局

虽然有点阴谋论的感觉,不过仔细思考,事实其实很接近。
首先是认知革命,作者认为认知革命是将智人与其他人种区分开来,乃至智人席卷全球,消灭其他人种的重要一步。作者论点中的“虚构故事”说,在认知革命后,智人能够传达关于虚构概念的信息,例如神权和人权。
本书关于农业革命是场骗局的观点,无疑说是非常的精彩。书作者从小麦这类被人类广为农作物的立足点出发,阐述了小麦是如何“指使”人类消灭其他的动植物竞争对手的,并且人类是如何勤勤恳恳为了小麦的DNA复制做出贡献的。

所以认知革命给了我们一个虚构的骗局,譬如,自由市场是最好的经济制度,认知告诉我们这个观点不是亚当·斯密自己说的,而是因为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那凭什么认知就说就是自然不变的规律?再比如,说人权是虚构的故事,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是如果大家都发现人权只不过是一种想象,那社会岂不是会崩溃么。
而农业革命也可以说是世上最大的骗局之一了,在农业革命之前,人通过采集能够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种类繁多,并且也许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可以采集到足够的食物。而农业革命之后,人被禁锢在一方土地之上,也许会花费一天的时间去劳作,食物单一,营养缺乏,还会因为重复单调的劳作而患上腰间盘突出等病症。

动机

凡是引人上钩的骗局,那一定会有一个饵。
那认知革命的饵是什么呢?这个很容易理解,只需要讨论认知革命给人带来了什么呢?

其实在上一节骗局中,我并没有列出作者关于认知革命的三个观点,在这里来说说。
第一个观点是“河边有只狮子”,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猩猩的嚎叫来的,猩猩嚎叫一声,可能传递的信息是“小心狮子”,如果变声调,可能传递的是“小心老鹰”。虽然人类的发声系统相对比鹦鹉来说,还很简单,但是也可以描述出“小心,河边有只狮子”的效果,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是第一个好处。
第二个观点是“八卦”,也就是信息交换的能力,这种智人与智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够使得智人社会更有凝聚力,规模可达150。为什么单独把150这个数字摘出来呢?因为书中说明,150这个人数是信息交换的最大值,如果更多,可能不会使得智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像小集体一样亲密。
第三个观点是“虚构故事”,在前面我已经阐述过了。好处在于相同信仰的陌生人之间能够信任和合作,比如贸易。当然,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凝聚力。

然后是农业革命了,它的动机是什么?这点,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放弃优越轻松的生活,反而接受一个更差的生活呢?
我相信,如果把农业生活和采集生活这的结果摆在一个智人的面前,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采集生活。嗯,我也会这么选。但是,如果把农业生活和采集生活的结果摆在一个智人社会的面前,让这个社会选择,那这个社会怎么选?社会怎么选的显而易见,不然就不会有如今的生活,当然很久以前的智人社会不会预见到如今粮食的丰富,不会知道袁隆平还能来这么一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
书中给了一个观点,信仰。作者以出土文物为论证,讨论说明先有信仰才有村落的;而不是以往认为是先有村落聚居地,然后才形成的信仰。而信仰的产出就是人们愿意为了一个信仰形成聚居地,从而才有的农业革命。
我觉得这个论点太单薄,也许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还有呢?聚居后,原本100来人的部落,可以因为粮食的更稳定的产出(事实上,我也不知道采集是否真的没有农业稳定,只是一个猜测),从而繁衍到了1000人的部落。这种从100到1000的增长,可能是根值于DNA复制的本能了。或者是不是由于安全感,或者其他什么可能原因,智人会选择低质量的1000人生活而不选择100人的生活。

xx无罪

我们以往听到很多人高举大旗说“技术无罪”,有罪的是使用这个技术的人。或者说,工具无罪,有罪的是使用工具的人。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虚构”无罪和“小麦”无罪。
伏尔泰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千万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很多的虚构也许只是控制人的手段,譬如宗教。当然我肯定不是说宗教有罪,也许一开始大家只是希望有个精神的寄托罢了,后来怎么失控又是后话。
农业革命也是无罪的,也许一开始人根本花不了那么多时间去劳作,也许是劳作与采集并行的。后来采集又不易了,也不愿迁徙了,所以使用各种方法提高产量,发现种子埋进土中会更容易长出幼苗,所以要花汗水翻土等等。

当然,我们不光要看到“虚构”和“小麦”的坏处,他们也会有好处,甚至利大于弊。只不过往往坏处更能激起人的反应,我们才习惯去讨论坏处罢了。可以看到,聚居后,虚构出的文明很繁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