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常听到有家长说:
宝宝把这碗饭吃完,奖励你一玩具。
宝宝把作业写完,奖励你看一集电视。
儿子去把碗洗了,奖励你2块钱。
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奖励你一手机。
月考考到年级前10名,奖励你一手提电脑。
甚至有个亲戚说,女儿高考考上本科院校,奖励你一辆汽车。
这些话,估计大家都听到过,或许有些话语很多家长自己都这样说过,也这样做过吧。
追踪这些家长,原本好意的奖励最终却事与愿违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们的不恰当奖励下,慢慢不怎么写作业、不怎么读书、不愿意去学校,甚至沉迷电视、网络等等日益严重。已经有好些妈妈在聊天中倾述道,我儿子已经快两个月不去学校了啊,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现在是怎么给钱,他都不去学校了啊。以前给钱,他还去上学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关键影响力》里,是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的。
外部奖励是第三种手段
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都把物质奖励作为影响行为的第一策略。实际上,在有效利用各种策略的变革活动中物质奖励应当排在第三位。影响者应首先确保关键行为能带来内在满足感,其次要利用社会支持推动关键行为。只有在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上,他们才会选择外部奖励作为激励行为的手段。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动,结果往往会令人失望。
家长们本想奖励孩子们从事他们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结果反而会对其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旦不再提供奖励,孩子们不仅不会维持原来的行为频率,反而会降低行为次数。
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深思。例如,有个男孩读初中了,马上就要中考。因为作业越来越多,孩子觉得有些吃力,特别是数学很难准时完成。他一没有及时完成数学作业,或者数学作业错题很多,数学老师就及时通知妈妈,批评责怪提醒家长没有督促到位。
妈妈是既感谢老师的负责任程度,又害怕再接到老师的电话。妈妈思来想去,对儿子说,只要你这学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给你买个IPAD。儿子一听,眼睛一亮,那不是可以玩游戏又可以看电视了吗。两人立即成交,从此妈妈再也没有接到数学老师的投诉电话。妈妈非常开心,学期末如约给儿子买了个IPAD。
可是妈妈想错了。儿子自从有了IPAD后,抓紧时间日夜玩里面的游戏,慢慢地啥作业也不做了,最后干脆学校都懒得去了。妈妈一筹莫展,只好走进咨询室求助。
实际上,这种现象叫“过度理由效应”,它表明当人们为做喜欢的事而得到奖励时,便会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新行为。在进行分析时,人们发现从事某种行为可以得到特别奖励,于是认为行为本身并不那么有吸引力(否则为什么会得到奖励),然后转向为了获得奖励而行动。这才是危险之处,因为一旦不再提供奖励,人们便认为行为不如之前认为的有意思,从此失去动力,做的次数反而比原来更少了。
通常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得到奖励,这是每个人都乐意接受的。不过,利用外部物质奖励改变行为有时候并不那么简单。并不是每一种物质奖励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到底家长们应该怎样利用物质奖励呢?答案是:明智慎重地使用物质奖励。
那么怎样才能明智地利用物质奖励手段呢?
首先,家长们要确保做到快速奖励,奖励令人高兴且和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做到了这几点,即使很小的奖励也会帮助家长解决最为顽固的问题。
这一点,似乎监狱看守所做得比较好。监狱规定,犯人表现良好或者有立功行为,可以增加亲友的探视权或者增加探视时间(由原来的一小时增加到两小时)。这些外部物质奖励,非常受犯人的喜欢,这就是典型的奖励令人高兴和关键行为密切相关。
其次,提供正确的物质激励时,记住少即是多。
在提供外部物质奖励时奖励条件不必非常优越。当然,人人都知道企业老板支付报酬,员工才会工作;父母支付小费,孩子才愿意帮着做家务。
家长们在支付小费时,记住少即是多,可以奖励五角或者一元,而且最好用的是代币,而不是真的人民币。代币积累到一定份额时,可以让孩子们使用代币去购买相关学习用品及其它合适的生活用品等等,或者自由支配,只要不太离谱即可。
例如幼儿园老师,会使用小红花、五角星等小小的奖励。孩子们会为了多得一枚五角星而努力付出。毫无疑问,这些五角星本身毫无价值,不过是一两毛钱的小物件,但它给孩子们带来的象征性意义、社会影响和激励要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再次,奖励关键行为而非行为结果,同时注意不要奖励错误行为。
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家长们经常采用的物质奖励行为,来看看是否正确。
宝宝把这碗饭吃完,奖励你一玩具。
错误:吃完这碗饭——这是行为结果。
正确:今天自己独立吃完这碗饭——这才是关键行为
宝宝把作业写完,奖励你看一集电视。
错误一:作业写完——这是行为结果
错误二:小宝宝看电视——这是错误行为
正确:独立准时的写完作业——这才是关键行为
儿子去把碗洗了,奖励你2块钱。
错误:把碗洗了——这是行为结果
正确:主动要求洗碗——这才是关键行为
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奖励你一手机。
错误一:考试90分以上——这是行为结果
错误二:买手机——奖励过多
正确:学会了如何做应用题——这才是关键行为
月考考到年级前10名,奖励你一手提电脑。
错误一:年级前10名——这是行为结果
错误二:买电脑——奖励过多
正确:认真复习不偏科——这才是关键行为
甚至有个亲戚说,女儿高考考上本科院校,奖励你一辆汽车。
错误:考上二本——这是行为结果
错误二:买辆汽车——奖励过多
正确:进行了时间管理——这才是关键行为
综上所述,当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家长们应当仔细检查奖励机制。
或许,你的奖励机制正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家长们,您注意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