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看不惯身边的年轻人

看不惯年轻一代的行为,似乎是一种惯例,我们听过太多关于温室的花朵、垮掉的一代、脑残非主流等评价,而且总是在上一代掌握话语权的时候达到舆论的高峰,然后下一代接过这个话筒继续鄙视他们的下一代,但这些担忧,无一例外都并未发生。所以,当我们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时,你要小心了,因为大概率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你OUT了。当然,这点并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毕竟一个时代塑造一群人的特性,经历太多有时候可能不是财富而是羁绊。我们都是受到曾经的环境影响而成为现在的我们。

千万别看不惯身边的年轻人_第1张图片

这一点我们可以回想下,凡是体会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父辈祖辈们,他们往往有着过度节约的作风,似乎什么都舍不得扔,好吃的东西往往舍不得吃,非要放坏了才想起来去吃。记得我小时候去奶奶家,同时开两盏灯是绝对不允许的,人走了风扇不关,是绝对要挨骂的。奶奶总是喜欢向我们诉说曾经的苦难。我感觉这种节约是根植于骨髓的。我也看到过那个年代的一些故事,记得有人娶到非常优秀的媳妇,别人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是因为他吃完饭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碗舔干净,准岳父觉得这小伙子不错,会勤俭持家。要是放到现在,你就把锅都舔了也不会给人好感的。

代沟可能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我们觉得大妈广场舞扰民的时候,很可能我们那时候的一些爱好也会让年轻人反感呢!所以,当基因技术的发展到让我们真的实现永生的时候,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吐故纳新乃是自然的法则,对人类也不例外,一个没有思维束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可以举个例子,很多人讨论俄罗斯是通过休克疗法进行全面西化的,为什么比起西方总显得如此独裁呢?不少人给出解释,是因为那一批守旧老人还掌握权力,俄罗斯的民主复兴要等那批人都去世才有希望。虽说这话有点极端,但我们多少还是有点触动的。

伟人是否会有例外呢?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人类科学史上两大高峰,牛顿在大学期间就基本完成了究微积分学、光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轮廓,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当公务员时,就已经完成了他一生中重大研究成果。但牛顿晚年遇到天体运动中无法解释的规律,便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从此埋头研究神学。爱因斯坦晚年坚持认为“上帝从来不掷色子”,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论解释嗤之以鼻。

牛人尚且会有路径依赖,更何况我普通人呢,由此我想到,婆媳关系似乎总是纷争不断,这个是历来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出现的呢?我感觉应该是最近几代才比较明显的,要不怎么会有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呢,那表示以前媳妇顺从婆婆是惯例,有什么委屈你先忍着,等你当婆婆再还回来。所以,古代婆媳关系应该是比较和谐的。为什么现在的媳妇都不想熬成婆了呢,因为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婆婆的时代和媳妇的时代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婆婆会想我以前就是这样过来的,我的行为是合理的;媳妇会想,我是独立的个体,因为你儿子才和你们有法律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太脆弱,而你说的那一套我不认同,我也不稀罕。

两代差异巨大的人住在一起,如果没有同理心,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并非对错问题,而是时代烙印的问题,比如媳妇认为剩菜就应该倒掉,婆婆认为还可以吃;媳妇认为生活在于体验,婆婆认为生活在于勤俭。你说身边总出现这种可以辩论的话题,关系不紧张才怪呢!

内容来源:私人秘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万别看不惯身边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