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是一种病

过目不忘是一种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过这么一段,大意是张三丰在大敌当前之时临阵磨枪教张无忌太极拳,只有那么俩时辰,教完之后过了一会儿张三丰问张无忌,忘了多少了?张无忌皱着眉头说,忘了一大半了。旁边的人听得大急,张三丰却点点头说不容易不容易。又过了一会儿,张无忌说全忘了,张三丰欣慰至极。然后张无忌再出手时果然大获全胜。

少年时读这一段,心里受用得不得了。我大概在八九岁因为种种原因把中国古代哲学史和一些禅宗公案当小人书一样读了无数遍,所以看到这样的描写时觉得大有禅意。

实际上,现在想来,那时候只是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完全没有体验,因而道理永远只是一个道理,对了也不能怎样,还是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年轻的时候对自己最大的自信来自于读书的记忆力,不敢说过目不忘,但起码很多书看一遍就基本能记个七七八八,更重要的是对里面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这两年记忆力严重衰退后,才明白以前读书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忆力在起作用。

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前两年记忆力衰退刚露端倪时,心里的懊恼和沮丧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然而,最近突然心有所悟,顿时释然不已。

人脑就像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终究是有限。当里面存储和运行的东西过多时,速度难免会受影响。那么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电影存太多存不下时,就要自己动手把一些精华片段剪辑出来重新打包,从而升下不少空间。后台多任务处理太多,就要强行关掉一些程序。

人到中年,时间、精力和记忆力都开始感到严重不足时,也需要清一清硬盘,关掉一些任务。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要去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化地重新编辑一下,留下观点和智慧,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他的都可以删除了。再者就是要专注于一些值得专注的事情,不值得的事情要敢于放掉。

现在的年轻人,这个阶段要提前了。为什么呢?由于互联网的发达,信息爆炸进而冗余,不花时间思考、整合、沉淀,很快就会被垃圾信息(连知识都算不上)占满硬盘;另外,现在是个机会和诱惑远远多于以前的时代,多任务处理很快就会消耗掉你的内存,忙忙碌碌看似精彩最后一晃几年过去了,可能一事无成。

我曾经因为职业原因,接触过不少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课程,最后感觉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跟成功学鸡汤一样,方法论不解决问题。举个例子,你分不清什么是紧急的和重要的事情,后面的方法毛用没有。所以,说到底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你的价值观管理。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机会可以单开一个话题聊一聊。

因为对佛家的东西感兴趣,所以经常跟同好的朋友探讨,但是我很早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我的所知障太重。用世俗的话来说,就是我本能地会把这些问题引到知识层面去理解,而容易丧失其本意。随着年龄渐长,这些问题在逐渐消失,虽然还没有彻底改掉,但好歹是在进步。

所以,岁月让我们逐步丧失记忆力,感觉时间精力不足,这都是一种提醒和机缘。它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敏锐,也让我们无法再用数量去解决质量问题,这种钝和少,恰恰会让我们意识到要专注和做减法。

今天是个阅读碎片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一不小心就会被手机里的各种垃圾消耗掉无数的“硬盘”;今天各种新概念、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一不小心就会被大师们牵着鼻子消耗掉你宝贵的“内存”。

佛家讲“觉”。意识到问题的实质,是改变的第一步。过目不忘和所谓的求知欲实际上是一种障。所以,觉了就要去改变。

如果你的硬盘和内存本身就不够大,就更要警惕不要满足于往脑子里塞进去各种“干货”和“碎片化知识”,事实上,那些东西害人不浅。它只会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懒惰和愚蠢。说白了,这些都是最毒的毒药和最大的负能量。

当然,现代人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毛病,用“收藏”代替“阅读”,更遑论思考。你不妨看看,你的手机里有多少已经收藏了一两年还不曾读过的信息?你的手机里还有多少订阅了的公众号里面已经是无数不曾打开的红点?

该删的就删了吧。

该留的,麻烦动手把它置顶,比如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目不忘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