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诚法师《好好说话》

好话说多了,就成了好人。总是说恶语,本来不是坏人的,也慢慢成了坏人。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良的人。所以,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带来伤害人生的“蝴蝶效应”。所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严格律己,才是安全之举。

佛经里讲,鸟左边的翅膀是慈悲,右边的翅膀是智慧,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

每个人都很尊贵,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光明。但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争执不断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缠。之所以学佛,就是为了把这个烦恼拿掉,就像把尘埃抹掉,内心如镜的光明就出来了。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宽慰对方,让对方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人为何偏爱讲话?佛门有一个词叫“乐说欲”,即非常欢喜讲话,这是人的本性之一。

没有智慧的人,人家怎么能体会到你的慈心悲心呢?人家听到的,全是你很直的那种伤人之语。

所谓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话合适,哪些话不合适。止语的目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担心泄露内心的什么秘密,担心得罪别人,实际上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做不到的事,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实现不了,这就是大话。说大话有什么过失呢?你以后再讲话,别人就不听你的,就是失信于人,你以后做任何事情,说的话人家都不信,周围的朋友会日渐疏离,诸事都会不顺。

我们要明白一点,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沟通是为了理解别人,如果你理解了他的戾气,他的戾气就开始减弱;如果你抱怨冷漠,他的戾气就会增长。

什么是好好说话?很大部分是你好好听人家说了什么,然后再以爱心和智慧来回答。

在任何一个团队里,不要硬性去插手别人的事儿,出于好心帮别人,也一定是在利益全局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帮到点上,而不是显示自己,逞能。

如果有人问你:“你找谁?你来干吗?你心里马上就不舒服了。”这时,你说“阿弥陀佛”,就很好。可以说,“阿弥陀佛”这句话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正能量。这是来自于菩萨的问候和关怀。

与陌生人见面,说一句你好,是同解

佛告诉我们,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内心对世界错误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迷茫的行为。

人们认为快乐就是拥有喜爱的事物,而事实恰恰相反,有爱就有痛苦。如果谁说他现在苦,那肯定是他“爱”上了某样东西。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互相提携帮助,在善的道路上共同前进,而不仅仅停留在感情的亲密,甚至烦恼的安慰上。

例如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人,一件大家都认为平常的小事,却可能让他大发雷霆。随着愤怒、仇恨念头的增强,制造出来的“产品”自然也越来越不好,越来越让他难受,这是恶性循环。佛教所说的“轮回”,实质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法讲,凡夫习惯了从“我”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外在的人、事、物,并得出相应的种种感受。殊不知,“我”就像一个哈哈镜,客观与真相在里面有着种种颠倒之相。

其实,对未来的担忧,往往来自于我们不敢去面对当下的不完美,所以,我们希望借助于外物来改变现状。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外物和现状都是要变化的,而且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就像我们只能预测却无法完全掌控天气的变化一样。

赞美别人,应该是以无所求的心去进行,如果抱着有求的心就不是赞美了,那是谄曲,是溜须拍马。

碰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向内来用功,告诉自己用平静的心态接纳它。同时,还要对外在事物的无常变化有正确的认识。

“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可以说,学会忍耐方能受益终生。

我们常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就一定要报复对方,才能弥补伤痛。可是一阵惨烈报复过后,我们的伤口难道就好了吗?没有,反而是自己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自己伤得更惨。结果彼此关系渐行渐远,最终或与家人分崩离析,或被领导炒鱿鱼,或与朋友反目成仇。如果开始受点委屈时,学会忍一忍,事情便会过去;如果委屈过不去,内心怨恨不断增加,那便是造恶的开始,真正痛苦的开始。

所谓“委曲求全”,若真“求全”,便没有委屈。所谓“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虚空能容。

事实上,一个人的愿力越大,阻力就越大,而成败的关键在于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能否超越你眼前这堵“墙”—你自己。

我们沮丧忧虑的原因,是外在条件的不如意与变化,我们向外求,求得的只是一个虚假的依靠,等到这个“依靠”无常变化时,就会有更大的痛苦。如果只有一个外在特定的“结果”才能让自己快乐,那就是把人生限制在一条极为狭窄的小路上,因为任何一个“结果”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既无法主宰,也不会常住。

环境可以成就人,而人也可以通过努力,选择更好的环境。在一个人没有主见的时候,肯定会被环境所影响:好的环境一般会使人进步,恶的环境一般会使人退步。但一个人有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之后,他就会凭借环境去成就自己,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是在乎自己的形象。总是想保护自己、凸显自己,是内心虚弱的根源。唯有放下对自己的执着,才能放下对外界的依赖。

随缘,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随着因缘变化而采取适宜的行为,这才是真正“做生命的主人”拥有的态度。

法师有开微博的因缘,就随顺这个因缘,利用微博亲近佛法,这是很好的。攀缘,是指忽略自己的发心和努力,一味寻求外在的因缘。

仇恨,让仇人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把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最投入的心念,都放在了他的身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他,不惜失去自己的快乐与平静,不惜忽视自己所爱、所珍惜的人。

外在的人和事早已过去,而内心还一直重现这种伤害,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把仇恨记在心中,才是真正的伤害。冤家对头终有死亡的一天,而内心的烦恼若不除去,会一直伤害自己到永远。

现实生活中离不开忍,忍中具有道德、智慧,忍中具有真善美。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

与人交流很拘谨,是对自己有顾虑,对他人有隔阂,归根到底是想保护自己。改善的重点并不是外在的话多话少,而是要有一颗时时处处学习的心。

把内心的哀怨转化为愿力:自己遭受过的苦,不要再让别人遭遇;自己曾缺少的爱,不要再让别人缺少。一念由己向他之心,便是心灵苦乐的转折点,生命升华的起始处。

人必须有愿心,行为才能时时刻刻有力量。愿力即是“用未来决定现在”,未来希望如何,当下就要如何努力,而不是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内心的想法不能指导现在的行动,那就变成了妄想,而不是愿力。

每一世的生命,不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学习。人的每一生都有自己要学的功课,直至圆满。

人生不是因为顺利而精彩,而是因为战胜磨难而辉煌!自我的成长是真正的成就,而不是外在的什么结果。

心也会累,要给心灵充电。亲近善法的环境和良师益友,能令心获得力量。

佛教说的忍,绝非压抑、硬忍,而是用智慧来消融、用慈悲来转化。例如把打压视作激励,在逆境中培养谦卑。转换思维重点:不要总想着如何去对付逆境,而要想着如何提升自己。

明白信仰的对象、功德,相信自己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迷信到智信,需要经过听闻、思维。

一直把伤害记在心里,就是一直在伤害自己;放下对他人的怨恨,也就是放下了刺向自心的利刃。其实归根到底,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慈悲,是对自己慈悲。

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自尊自强,人的高贵与否不是看外在的身份、职业,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自尊不是从外求得的,而是笃定自己行为的意义,坚持人格的标准,不放任自流,才是真正尊重自己。

真的能忘记,就是放下了。只是我们常常用麻木来掩饰深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其实我们放不下的并非某人某事,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回忆其实是妄想,在幻觉中一遍遍加固内心的执着,然后骗自己说这是无法撬动的巨石。认清了烦恼妄想的本质,它顿时就轻如鸿毛了。

心中无有挂碍是放下,被逼无奈是懦弱。是放下还是懦弱,并不是由别人的看法决定的,而在于自己内心的强弱。大鹏鸟不屑于林间枝头的游戏,即使被小麻雀嘲笑,又岂会放在心上?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不怕他人相欺。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学诚法师《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