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自杀,虚实难辨谁之过?

2015年2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德幸染上赌球嗜好,一发不可收拾。以28位同学之名向14家面向大学生贷款的网贷公司贷款,欠下58.95万元贷款,无力偿还而选择轻生。他在百度贴吧里记录了自己欠下巨款后的心路历程,向家人坦白求助,也想过打工偿还,还在百度贴吧里“出售个人器官”,无奈都未能如愿,屡次自杀,最终3月9日在青岛坠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欠债自杀听起来荒唐,可是对于无独立经济来源且家境贫困的学生郑德幸来说,却是难以偿还的巨债,于是他轻生似乎就不难理解。细看事件来龙去脉可知道他深受欠债无力偿还之苦,意识到错误时未能悬崖勒马,期望赌球翻身难以自拔以致酿成悲剧。综合近些年来学生自杀事件来看,按常理会觉得现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能这么差?也会疑惑,网贷是如何给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的贷款的呢?网贷管理人员如何确保学生还款?但在我个人来看,这是现在经济发展迅速,两极分化严重的必然结果。通过高考学习到基本知识的学生是知识分子,但也是与利益社会脱节的稚嫩人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贫困学生在现实面前更渴望获得财富,对于家庭境况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回家和在学校很容易人格分裂。学校是信息聚集的地方,学生会直接观望到社会的快速发展成果,而家里滞后的信息依旧保持相对较为安逸的状态。二者不同的发展速度带来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若学生不能将二者权衡明白就会造成内心的苦恼。例如“仇富”、“拜金”等不同的思想。

不是说穷困生都会出现思想问题,而是说抛开学校教育后难以对等的家庭教育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现实追求。没长大的时候渴望长大,可是越成熟就越惧怕现实,逃避现实。不同承受能力,不同价值观的学生面临现实困境时就会有五花八门的应对方法。我不赞成郑德幸的处事方法,但我更担心越来越多的人被现实打倒,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类似的悲剧此起彼伏。

除此之外还会担心学校学生信息泄露,茫然无措的父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担心的是互联网发展过快,愈发虚实难辨!试想一下,如果郑德幸的钱需要去跟同学借,需要去银行办理各种手续,找担保人贷款,那这60万的债务是不是会有很大变化?当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而不是通过智能机器当中介的时候,人情味较为浓厚,羞耻感也会深切体验到。可是在互联网的便利化简下,人情味似乎变淡了,隔着屏幕的羞耻感慢慢弱化,人们更为自我,依赖他人的地方越来越少,依赖的是不需要寒暄的智能系统。刷卡购物流失的数字,现金购物流失的钱币;在手机社交软件上借钱是礼貌的语言,不需要直接看人脸色,而直接面对面跟朋友亲戚借钱就需要感受整个气场,观察对方的直观反应。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只能系统这个中介物,因为它免去了直接沟通交流的尴尬,给自己一个闪躲的安全距离。

郑德幸不是负债自杀的个例,却是互联网贷款悲剧的典型事例,我们一直在学习自律,提高素质,却也一直在发展各种诱发原始欲望的便利产品推动消费。你是否准备好面对没有现实质感的便利利益发展,是否能应对更进一步的虚实辨别?如若没有,请加快脚步,不要等深陷其中的时候自暴自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欠债自杀,虚实难辨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