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被朋友圈刷屏两周后,压着自己不去看影评,在昨天终于看完了《敦刻尔克》。坦白说,这部更像是叙事片,不像是战争片。没有大型的战争血拼场景,也没有气势恢宏的爆破对抗的画面,或者枪林弹雨的血肉横飞。像五彩斑斓的灰,黑暗中透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
有点玛丽苏了,然而,最燃的不就是这种压抑以后的爆发吗?
说说他不算大型阵容的爆发,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英国海军将领与陆军中校的对话。
开头:
“预计撤离多少人?”“3万人,但是军方希望撤离4W多人。”
“什么?这里有40万人被困!”“没有办法”
最后:
“你看到了什么”“Home”
海军将领“丘吉尔要救3万人,现在有30万了”“现在我要去救法国人”
在战争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得渺茫。被德军逼到角落的英法联军,近40万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此时他们离安全区英国只有26英里,但没法回去。最后丘吉尔发动了“发电机”行动,最后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对我来说,敦刻尔克不像是一部战争片,更像是一部叙事片。
但,已号召全国的非军用船只参与救援。
那些小船有什么用?!
他们,可以上岸…(大型船舰需要靠海堤,太靠近海岸无法停泊)
在片头就有种沉重的无可奈何,战败了,受困的战士,被国家给放弃了吗?40万的军队,只能有3万救援撤离。有点无情和压抑,也许因为这样才更理解在这一周,士兵用各种手段逃亡求生的行为。也因为这样绝不可能的军令和绝望的背景下,让最后出现的一大批杂牌军民船,成功完成这次史上最大的军事撤离。
坦言说,这不是一次“落水狗”的撤退,而是祖国人民的召回。
每个上战场的士兵背后都有一个家,有家人支持。也许战场的血腥和无情,甚至危险让人回不来。死亡,很可怕,让人怯步。但是,比生命还重要的是家人,是对他人生命的怜悯与珍惜。也许为什么在最后这一帮杂牌军船队出现的时候让我热泪盈眶。不是矫情,而是人性的光明战胜了阴暗面。
场面二 我再坚持一会儿
没有护航,也许撤退的死亡率更高
在这场撤离里,海军>陆军>空军,海军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但在我眼里,其实没有他们的坚持,或者撤离在开始就已经是结束。
机器故障了,有可能的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意外。面对选择,是停止行动回航,还是继续。他们选择继续,用粉笔记录不断消耗的油量,冷静的击落一直盘旋在舰队上方如同秃鹰般看着苟延残喘的动物,下方是一直紧张关注是否会被敌军击沉。(敦刻尔克战役里面,希特勒当时做一个蜜汁决定,停止了对英法困军的陆地攻击,而采取较远的空军攻击)。与别的空战电影,在这部片的对决中,没有将热血的配乐声响,也没有击落敌机的喝彩欢呼,更像是憋一口气之后的喘气,宁静却让人平息的空战画面与飞行员的索敌动作。肃杀的宁静,而在第一驾飞行机击落以后,第二驾飞行机在海面迫降以后,只剩下一驾油量极低的战斗机。
我想,哪怕做了油耗记录,他们也没有回去的打算。只不过衡量的是,在最后的时刻,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好最后的护卫与驱逐的本分吧。
在结束的最后,老飞行员飞越月星光号老爹及扫雷艇上方时,看到一架攻击机朝着扫雷艇进入投弹航线的时候,他选择不按原来可以拯救自己的飞行路径做飘降动作(飞行员在计算执行任务的油量时,皇家空军总是预计油量能在过程中执行几次空战后,不做回航的动作,而是于海上迫降再由船团航道上的船只捞救起,回到本土换了飞机再上),而选择带杆掉头后,借着飘降的动力与路径击落正在攻击地面友军的敌机。
代价是他的高度降低,没办法再做盘旋动作,随着地面友军的欢欣鼓舞与热烈喝彩,他已经飘过了英法联军为掩护撤退所建立的滩头防线。但他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起落架手柄拉下后,发现故障,他就以手摇的方式放下起落架,飘降在另一端的滩头上。离开座机先以信号枪将座机破坏,即遭德军俘虏。
坦白说,这是我看过最安静的战争片,最后飞机爆破,老飞行员下来,俘虏带走……
是肃然起敬的沉默。
想起丘吉尔在对英国皇军空军讲话里面说的,“在人类战争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欠下如此深的恩情。”
义无反顾的付出和从容淡定的陨落。
关于没有主角的话
主角就是持续飞翔一小时的空军飞行员,一天的月光石号船老船长,一周中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回家的小兵,还有在海岸指挥救援到最后的海军上校。
其实里面哪个人不都是主角,对于纷纷扰扰的评论声,坦白说,只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是无可否认的是,看完他以后,会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残忍与和平的可贵。
还有很多的小任务小细节,像混进了英军逃生队的法国战士,小士兵说,他是我们的同盟军,我们都是逃生而已。
没有说舍弃谁就能得到“诺亚方舟”的船票,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中途遣返。
战争的可怕,不仅仅是正在进行时的恐惧,还有过后的心理创伤。月星光号上,被救的被鱼雷击沉的幸存者问老船长的儿子那个被他误伤的孩子,“那孩子怎么样”“很不好”,到后来“那孩子怎么样,会没事吧”“会的”(误伤的孩子已死)。
甚至影片的最后,士兵因为自己吃了败仗而内心不安,他担心自己受到人民和国家的谴责,担心自己背上懦夫的骂名,以至于在有人敲他火车车窗的时候都不敢抬起头来看。好在老人递过来的是啤酒和拥抱,“回来就好”,这是对于成功撤退的33万人最暖的安慰。
他们已经承担太多的,背负的压力也太多,也许,给予一些的包容和支持就让他们温暖如初。
最后的最后,也许用一句话说。
Hello,welcome back.We are always here.
背景阅读理解:
http://cul.qq.com/a/20170726/034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