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是冤死的?

     谈及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背水一战”、“成也蕭何,败也蕭何”等历史典故。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悲剧的结局,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让人们唏嘘感慨。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这位战功赫赫的淮阴侯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三族,罪民是谋反。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的行径呢?

韩信之死,罪有应得?

     在韩信死后的漫长历史中,很多学者都认为他是有罪该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子、班固,宋代的史学家司马光,明末清楚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韩信死因的记载是谋反。班固在《汉书》中沿用了这种说法。在他们笔下,韩信之死可以说是自招其祸。汉高帝七年(前200),阳夏候陈豨担任赵国相,负责镇守边陲赵、代之地。陈豨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在离开长安赴任时,与韩信密谋起兵反汉;陈豨在边境动手,韩信居中策应。汉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刘邦召陈豨入朝,陈豨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了。两个月后,他自立为代王,公开举兵造反,攻打赵、代等地,刘邦大怒,急忙派遣淮阴候韩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讨伐陈豨。韩、彭二人称病拒绝。汉高祖刘邦只得御驾亲征。韩信见到高祖带领主力离开长安,便按照原计划密谋作乱。第二年春,韩信部署完毕,准备动手了。但韩信的门客不愿意造反,便向吕后告发了此事。吕后大惊失色,急忙招来相国蕭何。萧何想出一计,放出谣言说陈豨已经失败了,让大臣们入宫庆贺。同时,他亲自去劝说韩信入宫。韩信在惊疑之下选择了人宫。结果,他前脚刚一踏进长乐宫,就被埋伏的刀斧手按倒在地,斩于钟室之中。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中,列举了韩信的三条事迹,来说明韩信的“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自作白受。这三条事迹分别为“鼓吹有功当封”、“贪功”、“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在《十七史商権·信自立为假王》中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韩信被贬为淮阴候后,不但没有收敛锋芒,低调度日,而且“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快怏”。这当然会为自己招来猜忌和杀身之祸。

被人巫陷,惨遭杀害?

     明清之际,有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对韩信“谋反被杀”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属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典型事件。持这种观点的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学者梁玉绳、晩清名臣郭嵩焘等。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淮阴候列传》中为韩信鸣不平:“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郭嵩焘也认为韩信不是那种会谋反的人:“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乃是臣之定分。非能反者。”所以,韩信本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之所以被杀,其根本原因就是受到了刘邦、吕雉的猜忌。他性格较为单纯,被丞相蕭何欺骗,完全没有警惕性,最终俯首就戮。而蕭何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自保。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但他得知白己也遭到刘邦猜忌后,不得不以诱杀韩信来表明态度。一旦他态度稍有犹豫,被刘邦看出,就有遭受株连的危险。结果,因为诱杀韩信有功,蕭何得到晋升,加封食邑五千户.

     当代学者对于韩信究竟死于何因,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联系汉代的时问背景来分析,认为韩信死于刘邦有计划地削弱勋贵集团之举。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属下共有七个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在汉朝统一天下后,刘邦又大肆分封功臣,以至于汉王朝存在着一个势力强大的勋贵集团。这个团体对汉王朝中央政权产生了严重威胁,刘邦当封王,本是不得已之举,所以,他在登基为帝的半年后,就开始以谋反的罪名诛除勋贵。韩信作为战功赫赫的大将,刘邦对之甚为忌惮,自然不会放过。所以,韩信的死,乃是必然的。即使他不以“谋反”之罪伏株,也会因为其他名而被置之死地。

     有人联系韩信的性格因素来分析,认为韩信虽然功勋卓越,但他的性格比较单纯,不善于韬光养晦和避祸。他的死,实则源于其在汉朝建立前后的表现。比如,在楚汉相争时,刘邦派韩信平定三齐,他竟然在刘邦被围困荥阳危急关头,上书自请代理齐王。刘邦虽然愤怒,但是追于形势,不得不同意。在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对韩信产生了杀心,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难逃被冤杀的厄运。

     总之,韩信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却很可能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过被杀,的确是让人为之感慨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淮阴侯韩信是冤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