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锋锐的思考”,这是我读完凌宗伟最新出版的《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一书时从脑海中蹦出来的话。对,他的文字、他的思考和“凌宗伟”这个形象毫无差异的对接上了——凌厉、锋芒、敏锐、激越,秉持着自古以来为师者独立思考的传统。
在书中,他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教师的角度,站在一个一线的教育管理者角度从一个教育人的基本常识出发,理性的看待当前基础教育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以笔为刀,切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肯綮,探幽发微,以一己之思考,发问基础教育圈的诸多“怪现状”,并以此为灯,照一程是一程。
“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这个书名像是一个“凌宗伟式”的号召。这本书让我忽然想起了陕西名师杨林柯老师的那本《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这两本书总让我们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感。他们似乎在用一种个人书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当代中学教师的精神觉醒,向我们宣告中学教员对于基础教育的思考早已超越了“传统应试教学”的范畴,进而呈现出一副有理想、有思考、有批判的知识分子群像。
很多人会把“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和“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理解为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尽管它们有令人热血沸腾的语词和语调,但是也请不要将它们等同于“文明城市,携手共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样空洞而乏味的标语,因为在在书中,你的确可以看到凌宗伟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思考,那些思考中不仅有锐利的批判,还有成熟的建议。
二
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关键之处在于你要敢于踏出改变的第一步,而这个问题又要回到杨老师的那个标题——“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我认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相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相信课堂就是践行理想的麦田,我相信从每一个教师个体觉醒开始,从阅读每一本上乘的教育论著、写下每天的教育反思开始,我相信你选择的文本就是未来孩子的精神世界,我相信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多丰盈,你的学生未来“就会成为你”。这是我对“改变自己”的定义,也是我坚定的认为“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的源泉所在。
毋庸置疑,“好为人师”是老师的职业病,总是喜欢教育人,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自带‘说教’属性。”实则,这并不是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文明人该有的表现,在我看来,总是喜欢教育人不是一个好习惯。也因为此,很多人反感教师这个职业,总是带着某种道德上或者智识上的优越感来到你的面前,然后“指点江山”,充当“人生导师”,为师者总是妄图去改变很多人,其实不然,你改变不了谁,有时包括你自己的孩子。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确切的是“我们不被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改变”是有极大魅力的。因为改变意味着生活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魅力在于未知,所有的远方和想象都因你心中那片不确定的海。而毋庸置疑的是,“变化”才是生活的母题。
或者我可以说“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前行的力量。当我们面对无法更改的现状时,我们需要极大的扭力来使自己屈从现实,但我仍需更大的勇气来来抵抗现实的戕害和虚无,我以为这勇气不是一人独自前行时所迸发出来的“英雄主义的无畏”,而是当我们身处盲从的人群和集权的压迫下时,我们遇见了真理,看到了“一丝不挂的国王”,我们有勇气在成年的世界里,面对自己的内心喊出那句“国王没有穿衣”。
“心有猛虎,人似少年”。这是凌宗伟在我心中的个人形象。因为他锋凌的批判和思考,所以他的笔调运斤如风,文辞似猛虎下山。但是你见到他本人,听他聊天,侃大山,教育圈的“荆棘丛生”之事他如数家珍,倒也不是“爆料谁”,只是给庸常的生活平添几味佐料罢了。他并不畏惧,说:“我不是拉帮结派的人,我从来没有‘骑墙’,更加没有‘投机’,也不想自立‘小山头’,压根也没有门户之见。”他就像那个说皇帝没有穿衣的小孩子,真诚、质朴,所以我说他更是“人似少年、胸有丘壑“。
三
“文如其人”,这是我认为对一个写作者的最好评判。钱理群先生曾言当下中国有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官方的、正式场合下的,一套是私人领域的,朋友聚会时的。很多人“精分“的原因就是两套话语系统高度的思想对立、矛盾丛生,无法瞬间切换,造成了精神问题。别说“文如其人”,做到了“话如其人”就已经是难得了。
在我的经验里,写作者所写文章是自成一个世界的,当然那是一个观念的世界,而其实他(她)在现实中兴许不然,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但同样我们又回到钱理群先生所提到的“利己主义者”,那些能够清楚的辨认两个世界,并来回穿梭的人,我通常认为他们当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人的文字里深藏着真实的自己,这是不为外人道的部分。如果一个人的现实言行与他的文字达到了某种高度的统一,那么他对文字是真诚的,你看凌宗伟的书,读凌宗伟的文,听凌宗伟的讲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至少那个格调是统一的,那个风范是统一的。诚然,他对生活也是真诚的。而这样的人,我认为在认真对待生活之外,会有一份可爱,而凌宗伟无疑给我这样的感受。
得益于文字的形塑,凌宗伟那些在我脑海中支离破碎的形象,最终拼凑成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人。我对凌宗伟的认知,最初是从散落于网络上的那些文字开始的,而他这本《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是第一次让我如此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凌宗伟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一位从业三十余年的教育人,他从内心出发,从现实的教育实践出发,写下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和评判,正是因为他有深沉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的真诚。所以才会有如此深邃的“痛”,而这本《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就是阵痛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结晶,读来振聋发聩。
四
我与凌宗伟成为网友(微信好友)应该是一年前的事情,具体时间、缘由,早已忘记。而真正见他,也仅有两次,虽是两面之缘,但都印像深刻。两次都在南昌,两次都是他来给南昌的教育做诊断,他总喜欢说:“我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具体问题还仍然需要拿到实践中具体分析。”
此外,他还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管理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校长,学校应该怎么办,孩子应该怎么教,语文课应该怎么上,他都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虽然,他的头衔、身份如此之多,但是每次见他,我都不喜欢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诸如“校长、特级教师”等等这样的称呼,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称呼他“凌老”或者“老凌”,一则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喜欢与年轻教师交流,另一则我认为这是一个后辈学人真正尊敬他的称呼。
这本《你也可以改变的力量》谈到了很多当下基础教育的热点,比如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思考,他对江苏某教育局长为“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背书时的批判,就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基本常识的捍卫。比如谈到当下“国学热”的思考,他首先说道自己认同周有光先生关于“国学”伪命题的判断,最多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教育”,而就这点而言,他也理性分析,认为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健康的,都是值得作为经典任其进入学校课堂让学生统一学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时刻警醒自己,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让学生懂得普世价值、拥有符合现代公民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作为基础教育观察者,写教育评论的前辈,凌宗伟对自己的评论写作始终是保有一种审慎态度的。他承认个人性的教育观察是有局限的,这就必须要求论者具备更为广博的视野和专业的视角,要求个体经验更为深刻。
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某种理念被验证是正确的,则更加可以提升自身评论的自信力,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评论人要始终牢记的是“笔下有人,心中有爱”。这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观察者所应秉持的原则,因为有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在平视学生、帮助教师、发展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