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世界也就一句话的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想必每个人听过了。大概是这样的,一开始天地是不分开的,混沌一片。有一个叫盘古的人巨人就在这混沌里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就拿起一把斧头,就这混沌一片劈成两半,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为了防止,天地再次合并在一起,他就在中间顶住。等到天地成形了,他也累倒了。最后,他的身体化为了世间万物。

这是我国民间的创世神话。与《圣经》中的创始类似的地方,是关于起初环境的描写。“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翻译者用了“混沌”一词来描写,跟我国的神话一样。也就是世界的开始是模糊的,不确定,无法辨析的。这一切都要等神来确定。有趣的是,《圣经》中写道:“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水是与神同在的。这跟一些科学言论说水是生命的摇篮可作对照,一开始生物是在水里的,后来进化到陆地。

相对于《圣经》中的神的创造,盘古开天辟地还真累,不然也不会累倒了。而《圣经》中的神创造世界也就一句话的事。神说:“要有光”“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天上要有光体”“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地要生出活物来”“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然后世界就按照神的旨意实现了。

这让我想到了文字语言是先于世界的存在的。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节目中也提到了这个看法。他谈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时,说:“博尔赫斯很欣赏犹太教中的神秘主义——卡巴拉主义。他们有个很根本的判断,在拥有世界之前,世界被创造之前,造物主首先有的是语言。语言比世界还要早存在。”他指出他们有这种想法的依据也是《圣经》中关于神创造世界的描写。

这就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了。我们平时使用文字语言,都是拿它来对应世界的某个事物的。符号有所指意义,是因为有意义让它指称。《圣经》这样的话,明显给语言添加了一种神秘色彩。犹如我们仓颉造字的传说,也具有神秘色彩。《淮南子·本经训》中记有关于苍颉造字的一种传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能让我们发现世界的神秘,所以发生了一些神奇的现象。

留心看《圣经》,会发现神说了两次“光”,一次是“要有光”,一次是“要有光体”。“光体”也就是类似与太阳的物体,由它来发光。那之前的“光”从来而来?我大胆猜测,之前神每天都要说一次“要有光”,由神来“发”光。

“光”的意义是什么?是来与暗相区分的。神称光为昼,暗为夜。这就有了晚上与白天。《圣经》中计算一日也很有意思。书中写:“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接下来的六日,也是这样,有晚上,有早晨。是不是和我们平时的算法不一样?我们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也就是说一天是从早晨开始的。这样的说法,或许与世界一开始是暗,后来才有了光有关系。在神看来,祂是从晚上开始的。

《圣经》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重复。摘抄一段,让你感受一下。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你会发现,前后两句话几乎一模一样。那不能直接就说神的话实现了吗?我以前也觉得这样说好啰嗦,好无聊。后来,有了新的想法。或许,这是要表现神的旨意都一一实现。打个比方,这样的写法就像一种验证。前面记录表明神是这样的说的,后面记录表明神说的都实现,分毫不差。就像你拿着一个名单在点数,说:“嗯,没错,有青草了。嗯,没错,有结种子的菜蔬了。嗯,结果子的树木了。嗯,果子都包着核。”

这样就表现了神的做工,是不会差错的。

对了,在排版上,我还看到一个奇怪的地方。“神”这个字前面会空两个空格,与前面的文字区隔开了。这是为什么呢?联系到神是世界的造物者,或许这样的形式是为了表示神是一切的开端。前面无论是什么文字,要提到神,那就是从头开始。


读《圣经》中的《神的创造》读书笔记

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第二十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世界也就一句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