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

这篇文章是2018 年以来分享的第32篇原创文章

温馨提示:本文字数有2104个字数,预计6分钟阅读完

文|伯谆

这部杂文集作品内容相对于分散,但主框架很明显,从文学归于艺术到文字本身,最后回归到生活,收尾至“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_第1张图片

图|网络

01.作为艺术的文学

艺术分为6类:

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

而文学是艺术之首。

对于文学写作,王小波一针见血指出: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音的文字垃圾

作者与文学的关系: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

至此直抒于: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遥相呼应了现代生活中的一句话:最好的歌手在街头卖唱。

作为艺术之首,其本身的魅力是不可言喻。体会,追溯于其形成的过程,而非拿来主义的简单应用,如此才能不断升华自己。中国的古籍文学浩如烟海,其精华糟粕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人所选所学,而至始至终的是,其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_第2张图片

02.文学的张力之于生活

文学的张力不是高格调。高格调的充满,只是条条框框地高大全,这种高格调附庸于搭配政治,有失文学本身的魅力。文学本身是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最终还是实事求是下的一种常态。

文学的张力突破幽闭型。王小波否认张爱玲的小说:把人带入了一种封闭的空间中去,只是在一个在不幸中品来品去。

于此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相衬入,首先一笔概述: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然后从中引入普遍认为的“失败”,人去做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是失败!最后迁出核心为:老人接近自己限度做斗争,指出于生活中,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限度的战场进行斗争,这些人其实天生就接近失败的!按照这种逻辑大部分的人都是失败!

那真正的失败又是什么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手中的武器,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所以老人不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失去继续斗争的信心,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更加没有向限度屈服,这种观点深入人心!

文学的张力突破认知的层次。在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的三点:1.时代生活背景下,个人的品质不是知识与学问,仅仅只是情绪;2.明辨是非的能力,只处于一个低层次认知的水平;3.认知,应该是在客观事物发生的基础上,继续思考事物如何发生,如何变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还是现实生活中,认知本身是一个人需要不断加强的必需品。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自我的认知水平和不断的升级认知!

文学的张力之于生活,王小波呼唤: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_第3张图片

03.文学回归于生活中

知识本身就具有魅力:学习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的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

那我们都不学习呢?

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狭窄的很。

文学回归于生活,对于抱着封闭的态度生活,活着真的很没什么意思,这种说法乍看令人费解和难受,实则入木三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_第4张图片

04.“特立独行”

以猪的“特立独行”开始思考

我已经40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有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于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是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人的“特立独行”,不是一种特意与世人普遍行为唱反调的异常,而是回归于内心,对于自己,对于时代的一种的不被外界环境所迷惑,始终坚持内心选择。它既没有封闭自己,也没有脱离时代,简单的遵从实事求的一种状态: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则是“无”,这种观念没有错,即使毫不客气的驳斥了世人对于个人生活的指指点点,也体现了其一种义无反顾,敢于直面生活的勇气!

有些话仿佛永远也讲不出口,仅仅是因为别人已经把反对它的话讲了出来。因此这些话就成为心底的暗流,形不成文字,也形不成话语,甚至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思路。它就变成了郁结的混沌,而已结讲出的话则被人们一再重复,结构分明地架在混沌之上。

看到了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

看到了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在混沌中存在;

看到了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对于自我的“特立独行”的人生准则,简单的收拢到两点:1.好好做人,无愧于人生一世;2.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在人生实质性的方向,也发感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这种思索藏于内心,倘若说出来会觉得很飘渺虚无,实际其背后是生活的沉淀和人内心对于生活的一种极度渴望。

当这种沉淀和渴望到达了一定程度,就早脱离了一种平庸的想法:

"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什么样无所谓"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凡的生活是不好的,人们也能达到共识

回归于“特立独行”后的总结: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干什么都是好的,但是要干出个样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_第5张图片

不知道王小波这种生活态度是否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想法,自我的生活方式,节奏,这个也成就了个人不同的内在驱动

人在生活的路上从来都不是止步不前的,至始至终与自身的不足的追求才是伴随人一生的文学作品,在句号没有落笔之前,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设置框架,抒写内容。

只是在这条路上你是否愿意轻易跳出自己的生活状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文学之于生活,上升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