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读音shu,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基于惠子的逻辑判断,他就是这样认为的。如同鸡汤给我们灌输的是非对错,貌似有道理,但那是真的吗?这里说真,是基于自己的“真”,而不是他人的“真”,也不一定是主流认可的“真”。

庄子问:你不是我,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就是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立场。我们无法通过一个片面的语言了解真相。我们想知道他人的想法,就要了解他人的的立场;我们想理清自己的想法,就要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倾听他人的生命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立场。

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故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故事让我们“看见”

海德格尔说“知识,不是固定嵌在教科书里的东西。真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行动当中。”当我们在讲述自己发生的故事,或是在倾听他人的故事时,都有机会重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这就是“自我知识”,是“活过的经验”。在每一个生命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固有的经验,看见这个经验对自己的影响。

自我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自我,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有一些习惯和固化的价值观念,会阻碍我们成为“真”的自己。在与自己,与他人分享生命故事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感受、新的决定。生命也因此变得丰富饱满起来。

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故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故事让我们“接受”

鸡汤有时候能触动我们,就像被人点中了痛穴。痛则不通,我们“卡”住的问题,止痛药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无法回避痛苦,“卡”住的问题会时时提醒我们它的存在。《破碎重生》的作者伊丽莎白•莱瑟是这样说的“其实,我们要挑战的不是困境,而是面对困境的排斥与抗拒。”受苦的意义是让我们贴近生命,走入内心深处。

有太多“应该”限制住了我们的真实,鸡汤往往给“应该”加上了好像对的“道理”。生命不该用理性的应然面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有它本来的样子。即使面对“应该”以外的故事,不批判,不指责。我们无权对别人的生命指点,唯有理解和礼敬;我们借讲述自己的故事接纳生命的不完美,由此得以“重生”。

说故事,根本是一种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