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父母喜欢用亲情绑架的方式控制子女?

让子女做自己希望他们做的事。

相比之下,耐心的劝说、利弊的分析、合适的引导、适当的激励,让孩子发自内心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很多父母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他们大多把孩子当作物品:我给予你衣食住行,相当于我向你身上进行了投资,你自然也要回报于我。至于孩子不听话、有自由思想的行为,与花费重金买了个电饭锅,想要煮饭却发现它只能炒菜一样,是万万不能有的。

这种亲情绑架,往往是一条龙服务:年少时,它被称为“听话”,当自己在社会立足,自食其力之后,它被称为“孝顺”。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关孝顺的,贴在这里与各位共享:

01

我的父亲,有五个兄弟。从江湖郎中到水利工程师,应有尽有。他们的爹,我的爷爷,身体硬朗,拄着根檀木拐杖四处溜达,和邻里间高谈阔论这几个成器的孩子,好不神气。

但爷爷却是个暴脾气,骂起人来似连珠炮,打起人也毫不含糊。有次我亲眼见到爷爷训斥大伯,也许嘴上骂得不过瘾,便顺手抄起拐杖,劈头盖脸砸下来。

一个80岁的老头子,把60岁的老头子打翻在地,画面感十足。

事后,我问父亲,为什么大伯不还口也不躲,父亲却义正辞严:“那怎么行,你爷爷说什么,我们就要听什么,怎么可能反抗呢?不然太不孝顺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打起了算盘。好家伙,当了爹就可以如此呼风唤雨,看来我也得抓紧时间鼓捣个孩子出来。

后来,我长大成人,明了些事理,才发现孩子对父母所谓的“孝道”,有时似良药,可以有效维持家庭和睦;有时却如毒酒,毁掉一个人易如反掌。

所以今天我就来和各位扯一扯,我所理解的孝道和家庭关系。

02

孝道,起源于几千年前的西周,《周礼》中有明确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循“孝”这个礼仪,一旦违反,被别人排斥不说,甚至还会遭受法律的刑罚。

《论语·为政》中有句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老夫子说的,翻译过来,便是不论父母生前身后,都要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不得违背。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孝”,在古代实则是一种规章制度、一种约束、一种由外至内的禁制,类似于法律。它会非常详细地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遵循者,赏;违背者,罚。

在孝道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二十四孝》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被广为传颂的,与孝道有关的书,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奇葩孩子奇葩爹》,各位可以去拜读。我在这里随便举个例子:

埋儿奉母: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郭巨。

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却被写进了教科书,刻印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并加以推崇,流传至今。把孩子杀了,也要保全母亲,所以不难看出,在传统家庭关系中,父母的重要性远高于子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原因。

03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要如此强化“孝道”在人心中的地位呢?解释起来也并不复杂——

对于统治阶层来说,社会稳定十分重要,而社会又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和睦,社会自然安定和谐。

孝道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与约束,堪称“家法”,十分利于家庭秩序的维持。遵循孝道,社会就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自然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追捧与推广。

“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所有人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和自己爹妈对着干,平添些戾气,是完全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统治阶级自然也不会提倡这种行为。

少一些反抗,多一些顺从,就增一分稳定。这便是“孝道”在封建社会时期,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有些家庭已经摒弃了过去的陈旧传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倾向于朋友,无话不谈。他们互相之间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

而对于更多家庭来说,“孝道”的强大威慑力依然存在。它会使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畏之心,虽不敢做些出格的事儿,却也没了亲切感。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是无法对父母说些掏心窝的话的。

如果各位看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你们就会发现,“我爱你”这三个字,在这些小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说得出来。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当着自己父母的面,把这三个字说出口呢?

老一辈的人,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加平等、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话:我们对父母好,不是为了履行职责、不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孝顺,而是因为——

我爱他们。

父母辈的一些人,从来不喜欢任何人干涉自己甚至决定自己的事,也从来不接受任何人对自己所做决定的指指点点,觉得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才正确,说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可能即使明知道被骗,也绝不低头。

那为什么他们却那么喜欢替子女做决定呢?

他人以爱之名给自己的劝诫不会听,自己却以爱之名限制子女的行动。己所不欲,却好施于人。

一旦挑明这个道理,就以生养之恩去要挟,殊不知被要挟的对象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自力更生的成年人了啊,他们不是智障,不是听话的玩偶,更不是也不该是父母的附属品。

当子女反抗之后,往往父母们软硬兼施。大部分子女都会因为一顶孝字帽选择了妥协,而一小部分则在亲情的拉扯挣扎中选择了人格独立。

于是他们的父母就会独自悲凉,觉得众叛亲离,一无所有。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不明白一向引以为傲的子女、曾经听话的乖儿乖女为什么执意如此。

事实上,走的地方越多,增长的阅历越深的子女,才会越加渴望人格独立。

父母们却不会去深想,只觉得是自己做人失败,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一样。只觉得自己含辛茹苦的培育,最后竟是一匹匹的白眼狼。

于是自己难过,让真正爱他的人也很难过。因为他们说过的那些话,字字锥心,却因为一顶孝道的帽子让爱他们的人只能张张嘴,却无法辩驳。

高等教育和传统孝道让子女不能指责父母,却也不甘于沦为父母的附庸。于是挣扎,争吵,冷战,甚至关系破裂。

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并且越是贫穷家庭里走出来的年轻一代,与家人的价值观差距越大冲突越深。

而子女一旦妥协之后,父母觉得是场胜利,无论子女心情如何,父母收获了听话的孩子,捍卫了长辈的权利与尊严。

甚至成为向其他同辈父母宣扬的资本。

但这是听话吗?只不过是子女在亲情和自我的选择战中,对自己进行了痛苦的阉割。如果不是因为爱,如果不是考虑到父母,当初子女又怎么会觉得心如刀割,又怎么会一次次想办法去劝说去调和甚至最后妥协呢。

可能我没有资格说这些,因为我也承受了生养之恩。家人只有一世,父母只有一个,这道理我比谁都清楚。自幼生长于离异家庭的我,从小城镇走向国外,家里一穷二白,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到如今,耗费了不少心力和青春年华。

但除却家庭的培养,我自己也在不断努力着,培养能力,独立生活。甚至要付出比普通孩子多几倍的努力,去弥补先天不足的同时,还要去达到家人的期待。然而我要感谢这样的环境和家庭,才成就了我的现在。

我感恩,但不意味着愚孝;我感恩,但不意味着抹杀自己付出过的全部努力。我想爱家人,也想爱自己。

可能你会说我自私,说我不孝。

小时候只想快快长大快快努力让母亲不再操劳,过上踏踏实实的好日子。终于在我有这个能力的时候,才发现家人眼中所谓的好生活,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人来说,除了去卖身,或者嫁个富人,原来根本没有办法实现。

人最可怕的是贪欲。或许我是优秀的,这么多年来的优秀,让家人觉得是理所应当——我应该值得更好的: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伴侣。

但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当我的选择与家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切归咎于我的不孝,不懂事,自私和不思进取。

愧对家人,愧对母亲,甚至将他们这一生的任何失败,都归咎于为了子女做的牺牲,归咎于我的选择不符合家人的期望。

甚至不惜以断绝关系相要挟,逼自己就范。

子女的快乐与长辈的权利威严之中,家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后者。

却忘了自己当年做决定时,被人指指点点都心怀不爽要与人大打一场的心境,一味去替子女决定,以爱之名。

己所不欲,强施于人。本质上在于,父母从来没把子女当做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即使子女已成年,已独立,已能赡养双亲。

我不否认家人的牺牲与奉献,也懂得感恩与回报。即便家人不提,甚至提出不需要我的供养,但作为子女,滴水之恩尚以泉相报,更何况是大于天的生养之恩呢?

但正因为是自己的人生,所以终归要自己做主;正因为是每一个关系自己一生的选择,没有任何人能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生而于世,每个人都不是为自己而活,却也都要努力为自己而活。但不管起因是什么,不管过程听谁说,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去说为了谁,为了什么。哪怕事实如此,但这毕竟是自己选择的,自己的人生。

既然已经成年独立,那就该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去面对人生,去热爱生活。尊重父母,但不意味着把自己当做父母的附属品;可以听取父母建议,但要保持自己独立判断。

如果真的说不通父母,那就要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无论是妥协,还是独立,都是自己的选择。承担失去自我的痛苦,或是亲情冷落的痛苦。

人,不就是在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的父母喜欢用亲情绑架的方式控制子女?)